牟柏岩《修》
“跨越文化边界的对话”
与以往的国际交流展览相比,此次展览聚焦于“对话”与“交流”,以全新的视野和组织策划方式体现国际艺术交流的深度与广度,特别是在文化层面上不同国家艺术之间的对话。展览以“对话”为线索组织与策划每一个环节,以“对话”为关键词串联起作品之间的内在逻辑,这些“对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与城市历史对话。卡塞尔有着悠久的城市历史,2013年是建市1100周年,此次中国当代公共艺术展也是向1100周年庆典的献礼,展览中许多作品的创作观念凸显与卡塞尔历史的对话。例如,许江的《葵园》以1000多根6米高铜铸的葵构筑起一方气势恢宏的“葵阵”,如同纪念碑般伫立在文献展主展场前的广场上,通身斑驳的“葵”,沧桑满目,让人不禁回想起卡塞尔这座城市曾经历的战争历史;邬建安的《图腾》灵感来源于中国古老的文学作品《山海经》。在这个展览中,来自《山海经》的2000多个神话人物精卫、刑天等形象,被置于卡塞尔“酒山”的上,如同显现于大自然间的一群精灵。作品展示的位置正是德国童话大师格林兄弟曾经写作的地方,由此形成东西方文学历史之间的对话。史金淞的《假山石》以中国城市里被拆掉的建筑废料为材料,通过艺术家的想象与加工,构成独特的“废墟园林”的景观,也由此回应了战争给卡塞尔这座城市留下的记忆。
邬建安《图腾》
二是与城市艺术和自然景观的对话。此次展览的重要特征是作品的创作观念与城市艺术和自然景观相互相映,相得益彰。之所以将这种对话作品作为展览策划的重要方面是因为卡塞尔这座城市独特的艺术与自然景观,作为世界前沿的当代艺术展览的举办城市,作为德国最中心的城市,这里不仅可以看到历届文献展留下的重要作品和多个美术馆的精彩展览,还有着悠远美丽的自然景观,由此使得作品与城市艺术和自然景观的对话成为可能。在这次展览中,管怀宾的《度园》置于第6届卡塞尔文献展豪斯·努克的参展作品《景观幻灯片》前,两件作品的并置将西方与东方观看世界的方式,特别是艺术家的观照视角作了比照,让观众在与作品的互动中感受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不仅如此,透过刘俐蕴的《笔架山》可以看到克雷·奥登博格那件著名的《锄》 ,通过直接的并置展出,突出地展现了中西当代艺术创作乃至文化上的对话。此外,陈志光的《狮》被置于市政厅门前,与原有门口放置的西方狮子同台展出,吸引了许多观众驻足观看;牟柏岩的《修》也格外引人注目,在新博物馆的墙外,一个巨型的胖人爬到梯子上偷窥美术馆,作品的内在逻辑呈现了一种微妙的中西艺术对话;陈文令的《中国风景》塑造了一种迷幻的风景,不同的形象与元素融合粘连在一起,形成有机的整体。这组作品的造型分别来自古代的猛犸象和梅花,艺术家塑造的景观与城市的自然风景融合在一起,让人们在经过自然风景的同时也经历了艺术家创作的自然。
三是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话。此次展览中也有一些作品从东西方文化的共性与差异中寻求切入点,向公众展示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共生。例如,向阳的《中国风景》用旧家具和他独有的五彩立体“景观”组成,旧家具被重构成具有现代意味的空间,期间镶嵌着艺术家分别用丝线手工编织的中国山水与西方建筑样式的“五彩雕塑”。作品展览的位置与卡塞尔古老的弗利德里茨阿诺博物馆和卡塞尔文献展主展场相接,既让观众感受从传统到当代的文化穿越,同时也切身体验东西文化的对话。丁乙的《如意·十示》由三个巨大的不锈钢雕塑组成,作品被置于桔宫前的巨型草坪上,好像从这片草坪上生长出来一般。该作品的形象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如意、云纹、玄机等表意符号,通过对符号表意特征的研究以及艺术家个人化“十字”符号语言的嵌入,使得东方的形象与西方的极简创作语言有机融合起来。展览中作品体现出来的中西文化的对话,还体现在对卡塞尔这座城市文化身份,特别是作为一个德国城市的文化身份的呼应上。例如,毕横的《解放》将一辆中国的解放牌汽车拆解,重新组合成中国“关公”的形象,屹立于卡塞尔步行街上。作品通过解构与重构具有了远观的宏伟和近观的细节,由此回应卡塞尔作为重要工业制造城市的文化身份。此外,缪晓春的《雅各布祝福约瑟夫的子女》、朱锫的《意园》、许俊杰的《寻找你》都体现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对话。
吴达新《光荣岁月》
由此,展览的作品通过多个方面的对话既形成了作品与作品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也同时介入到卡塞尔这座城市的历史、艺术与自然景观以及文化语境中,正如范迪安馆长所说,“对话是公共艺术发挥作用产生效果的重要特征,策展团队对卡塞尔作了深入的调研,大部分参展艺术家考察了现场,根据现场进行创作,使展览充分融入城市,作品与环境相得益彰,作品的内涵得到充分展现,从而使公众理解作品,从欣赏到参与,实现了文化的对话,这是展览获得好评的根本原因。”余丁认为,“这次展览的题目也体现了公共艺术的公共性,中文题目为“大道之行”,就是彰显公共艺术的公共文化关怀,德文续接了“天下为公”的意涵,体现了公共艺术的文化意义。中德文题目并置,也是一种文化对话。”
向阳《中国风景》
“透过当代艺术认识当代中国”
中国当代艺术这些年不断在海外亮相,成为国际艺术交流新的热点,但国际公众特别是西方公众对中国当代艺术总体上还缺乏了解,对其与中国社会发展现实的关系还认识不足,这次展览为增进西方社会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直观感受提供了机会。德国媒体从展览作品安装开始就进行了追踪报道,在现场对艺术家进行采访,记者们对艺术家的创作理念的多样性和材料语言的个性特征都作了深入反映。
德国公众对这个展览也抱以期待,安装作品期间,就有大量志愿者参与帮助艺术家,有的放弃周末休息,有的从100公里外赶来,他们表示中国当代艺术的活力从艺术家身上最能体会到,中国艺术家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和真诚的艺术精神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有的观众带着从当地报纸上剪下的展览地图,按照顺序一处处地认真观看作品,亲身感受来自中国的当代艺术;有的观众停留到喜爱的作品前,积极参与到作品的互动中,在生动的现场了解中国的艺术作品;还有的观众与艺术家进行热情的交谈,深入了解艺术家创作的灵感、作品的观念等等,他们认为,这些作品很好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内涵,让他们看到了一种不一样的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