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

上海双年展在当代艺术馆“重新发电”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10-04 15:25:28 | 文章来源: 新民晚报

波兰艺术家莫妮卡用风扇元素创作艺术作品 本报记者 胡晓芒 摄

上海当代艺术馆毗邻黄浦江,和中华艺术宫隔江相望,从10月1日中午开始,2012第九届上海双年展在此“重新发电”,为中国当代艺术生发澎湃能量。昨天中午,记者再次来到当代馆,发现经过前日警方对中华艺术宫门口非法倒票行为的打击,当代馆门口的黄牛也没了踪影。

新辟公交方便观众

当代馆从10月1日中午开馆,入场预约门票发了3000张。从昨天开始,当代馆每天迎来约6000名观众。本届上海双年展主要包含主题展和城市馆系列展两部分。来自27个国家和地区的98位(组)艺术家参加主题展。城市馆系列展包含26个国家和地区的30个城市馆,约100位(组)艺术家参展。在当代馆底层文化创意互动区内,孩子们在志愿者的带领下,体会艺术创作的快乐。

公交1212路将当代馆、世博纪念展和地铁8号线、4号线衔接起来,不过记者发现,因为接驳线路是新辟的,知道者尚少。1213路把当代馆和中华艺术宫连接起来,为需要连续参观两馆的游客提供便利。

互动作品好奇者众

昨天在展出现场,各项展品已各就各位。比起“千手观音”的由下往上延伸,中国艺术家王郁洋的装置《光,像羽毛一样飘落》构思是从天到地他用计算机运算出羽毛飘落的轨迹,并用灯管模拟羽毛飘落的运动轨迹,数千支灯管从当代馆顶端蜿蜒而下,像一把美丽的白色云梯。

非洲艺术家帕斯克尔·马丁纳·塔由的作品《帕斯克尔柱》把类似中国青花的瓷罐叠加起来,像杂技一样成为从地面直抵屋顶的顶梁柱。中国艺术家欧阳春也创作了一根“柱子”,这两根“柱子”相对而立,都向20世纪雕塑家康斯坦丁·布朗库西的伟大作品《无尽之柱》致敬。

观众排队最长的是邵志飞和顾思楠的影像互动作品《再次跌倒,跌的更好》,作者在二楼走廊放置了一柄把手,只要一拉,对面3D大屏幕上的人偶就会倒地,且每次跌倒的形态各不相同。不少参观者愿意排队15分钟来体验一下把人“拉倒”的乐趣。

记者穿梭在场馆里,发现它的内部空间也和当代艺术作品一样,不是密闭的、泾渭分明的,在里面可以选择搭乘电梯,也可以走楼梯。透过玻璃,浦江美景通透地呈现在眼前。楼梯可以是展览馆,过道上也会悬下展览作品,某件作品甚至会偷偷“爬到”另一件身上。

合适场地梦想成真

作为2010上海世博会后续利用与开发的重点项目,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建筑面积达4.1万平方米,有15个展厅。这也成就了上海双年展的最好时光:展场空间是往届的三倍,展览时间是往届的两倍。

本报曾在往届上海双年展举办时报道,南京西路上的上海美术馆地方狭窄,大件艺术品难以搬入,辗转腾挪缺少空间,比如一件火车头作品放入后,入口几乎堵塞,何况上海美术馆本就是历史文物保护建筑,在它身上凿洞开墙有所不妥。上海双年展理应为当代艺术品找到更合适的展示空间。这一愿望,如今梦想成真。

入口处的“千手观音”既“弹眼落睛”,也让一些参观者“抓头皮”:“我不理解这是什么意思。”“这算什么?”美术界专业人士表示,当代艺术家们比拼的是手段和观念,看不懂当代艺术作品并不丢脸,每位观众都有介入和阐释作品的权利。传统艺术门类往往强调严格的规范和技法,而当代艺术强调创意和想法。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