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3
三年展不再是“在野”展
“这是广东省政府首次对一个展览投入如此巨资,这体现出广东省对优秀展览的认同”
2002年广州首届三年展一炮而红,获得了社会的高度认可与赞赏。而许多人并不知道,前几届广州三年展都是没有官方背景的“在野”艺术展,主要靠公益赞助和专项投资等民间渠道来解决资金问题。曾有人如此评价:“北京的双年展是国际双年展,上海的双年展是上海城市的双年展,而广州的三年展仅仅是广东美术馆的三年展。”
变化正在悄然发生。广东省政府为第四届广州三年展投入280万元巨资,令罗一平感到兴奋不已:“这是广东省政府首次对一个展览投入如此巨资,这也真正体现出广东省对优秀展览的认同。”
本届三年展得到如此重视,罗一平称这与展览选题有密切联系。“我们这次展览的选题立足于美术馆即将开始的改扩建,以广州的城市文化发展为个案,以‘拆’和‘建’作为核心指标,立足珠三角和中国的语境来讨论这个国际性的问题,这个选题的立足点很实在,它立在广东的具体问题上,从广东美术馆自身的改革出发来讨论问题,跟政府的文化发展目标是吻合一致的,因此政府对它是认同的、鼓励的。”罗一平解释说。
访谈
广东美术馆馆长罗一平:
“拆”和“建”既指工程也指文化
南方日报:美术馆“拆”和“建”这个元问题和城市化进程中的“拆”和“建”有着怎样的联系?
罗一平:其实社会进程不停地在改变,不停地否定掉一些旧的东西。“拆”和“建”可以从两个方向来理解,一个是看得见的,比如我们工程的“拆”和“建”;另一个是意识形态的、思想文化的“拆”和“建”。“拆”就是解构,我们解构一个体系,我们建构一个体系,我们现在从美术馆自身出发,其实也是在探讨一个快速发展的城市经济中,人在文化中的一种考量。
美术馆的每个展厅,都在讲“拆”和“建”的故事。一楼展厅讨论的是人在社会发展中情感的问题、焦虑的问题、寻找的问题。二楼就是在谈文化的问题,谈文化是怎么改变的。其实展览内容是有很多安排的,有些人看出来了,有些人没看出来,没看到这里面有叙事的一种联结。
南方日报:这次三年展与往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罗一平:有一点是,我们开拓性地让思想界介入美术界做学术探讨,这样的论坛形式得到了国内外理论家包括艺术史家的认同。我们这次论坛是一批哲学家唱主角,艺术家、艺术史家跟他们对话。因为哲学家思考的是本质的问题,而理论家是用大量的事例和经验来论证、反驳或者来推动、来辩认。
当然这是一个尝试。因为互相之间原来没做过对话。思想界的学者觉得这很有意思,他们觉得中国往往在谈大而空的问题,而他们可以结合广东美术馆这样具体的事例,谈的虽然也是抽象的事情,但是可以落到一个实点上谈。不管怎么样,它的意义在于它开创了这样一个模式:让思想界、社会学家、建筑学界进入到了美术界。如果说建筑学界和当代艺术联系比较多的话,那么社会学界和思想界的联系相对来说还是少一些,这也是三年展做得比较成功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