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康有为奖”暨“岭南书法论坛”在佛山开幕
即将完成这个论题的时候,我注意到,周俊杰先生亦有关于“大书法史”的相关论述,我与周俊杰先生关于“大书法史”的论述有一些相通之处,但各自立足点不一。可参看周俊杰《中国书法与中国文字关系的几个问题》等文,出自周俊杰2008年10月6日在国家图书馆文津大讲堂所做题为《中国书法与中外大文化》的第一部分提纲。
关于许倬云的历史观,参见《许倬云观世变》、《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万古江河》等著作,均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关于中国社会历史的“超稳态”结构,详见金观涛、刘青峰著《兴盛与危机——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关于社会史演进与书法史演进之异同考辨,详见拙文《书法社会学转型与现代性构建》,该文收入邱振中主编2007年绍兴“兰亭论坛”《书法与中国社会》一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第一版。
详见陈振濂《关于“新碑学——魏碑艺术化运动”——陈振濂教授中国书法发展问答录》,原载《艺术百家》2009年06期。
我之所以将史前刻符列入,乃是指出,包括岩画在内的史前刻符,有不少即带有书法性的特征,作为大书法史研究,我们不应将其排除在书法史和文字史之外。
其实这里所说的“四大体系”,虽然未明确提及地域体系,如魏晋时期的洛阳与江左、初唐时期的中原与江浙书法、晚明时期的吴中地区、浙江地区与松江地区等等。但本文所述的“四大体系”,其实已经包含地域上的概念,但因为地域体系是一个相对独立和复杂的学术议题,故不在本文单独论述之列。
关于当代书法职业化、低俗化的论断,详见拙文《当代书法的低俗化运动》、《书法职业化的当代困境》等文。
作者简介:
朱中原,四川内江人。1981年生。批评家,学术策展人。现任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所编辑部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书法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成都市青年书协副主席、人民日报《大地》周刊编辑等职。曾任《中国书画》杂志编辑、《中国画品》杂志副主编、《中国报道》杂志编辑部主任等职。
应邀出席“2007中国书法兰亭论坛”、“2007北京国际书法学术论坛”、“首届中国(西安)文人书法展暨文人书法高峰论坛”、“首届中国(山西)荀子文化节暨荀子文化高峰论坛”、“2008中国(南京)金陵书法论坛”等学术会议。论文在中国书协“二届草书展论坛”、“二届隶书展当代隶书创作论坛”、“第三届全国刻字艺术研讨会”等获奖。曾应邀赴全国10多所高等院校及机构讲授艺术理论、艺术市场及当代文化问题。入选2006年度“百名华人公共知识分子”。“首届中国巴蜀文化书画学术邀请展暨巴蜀文化高峰论坛”学术总策划兼副秘书长。
倡导文人书法,书法作品应邀参加“首届中国(西安)文人书法展”、“2007中国(北京)地域书风展”、“2008中韩国际书法联展”(韩国光州)、“北京大学蔡元培诞辰100周年书法展”、“2010八国书法联展”(韩国首尔)、“2010国际书法(山东.淄博)大展”(国际书协)等国际国内书法大展。
学术研究横跨艺术批评、文化转型、土地制度、政府改革等多个领域。书法研究以社会学视角切入,融入中西历史研究法,力图打通古今书法史,并梳理出当代书法发展轨迹。
在《美术报》、《中国书画报》、《中国书画》杂志、《美术观察》杂志、《美术研究》杂志、《书法》杂志、《书法报》、《书法导报》、《书法赏评》杂志、《青少年书法》杂志、《艺术市场》杂志、《中国商报》、《中国艺术报》等专业刊物发表理论及批评文章百余篇,计100余万字。另在《南方周末》、《瞭望周刊》、《南方都市报》、新加坡《联合早报》、《二十一世纪》(香港)等海内外政经评论刊物发表思想学术文章多篇。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