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与多元 ——沈鹏先生访谈

时间:2015-06-16 10:28:49 | 来源:《中国书画》

资讯>声音>


创作现场(资料图片)

康:不过即便是健康的艺术批评也不能否定每个人对艺术的偏爱,因为每个人对艺术肯定有他自己独到的看法。假如作为一个书法评委的话,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沈:面对艺术可以有偏爱,没有偏爱就没有艺术流派。没有流派,就没有个性。没有个性,艺术也就不会发展。所以应该允许有偏爱,鼓励有偏爱。当然这种偏爱不是没有根据的类型。比如说对孩子,你可以喜欢某一个,而不是没有原则,或者说也不是低水平的那种溺爱。一个人喜欢某种风格,另外的人喜欢另外一种风格,这是完全允许的,但是审美趣味大有高低之分。我常说,要让大众懂得什么是书法的美,还要懂得什么是不美。其重要性比直接拿毛笔写字也不低。

作为评委评选作品,常是掐头去尾,取其折中。真正好的东西不是靠评委“评”出来的。历史会“评”,但历史也是相对的过程。不要过分看重各种评选、奖励。正如不要太看重历史上的科举及第一样。有几个大作家、大诗人是科举成名的?这话可能有点煞风景,好在我们是学术讨论。

康:可以有偏爱,但不能有偏颇偏激——看您的书论文章,有显明的两个特点:思辨性和包容性。

沈:没有包容性也就无所谓“百花齐放”了,艺术本身是多元的存在,繁荣应该是多元的,繁荣不是数量越多越好,现在有的把繁荣也量化、庸俗化,叫越多越好,越热闹越好。

康:但我们这个社会太具包容性也似乎不好,会让低俗庸俗也能大行其道,具有市场。比如时下广告里猛烈推销的,所谓名家大师或再传弟子之类作品,批量买卖,活动是大噱头,作品是低品质。书家是生产制造商。

沈:哈!不只是书法成为一种广告对象,书法家也成为一种广告对象,马克思说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面,物质生产的东西是商品,连人也是商品,现在有些广告,非常庸俗,非常反科学,比如你只要吃一粒药你就年轻,永远没病,或者你身上有很多病全能好,诸如此类,这是完全违反科学的。可惜现在我们的一些媒体居然允许它在版面上大登特登,原来媒体自身也成了商品。

康:所以说,书法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健康的批评,也离不开正确的宏观引导。您对书法的发展有许多前瞻性的宏观观察和引导,比如前面谈到的书法教育等。如今回头看,您会怎么总结自己主政中国书协的那段工作?

沈:感谢您的提问。我在职期间,尽力为大家做了点工作,不求回报,不大考虑个人得失。我“代理”主席的时间长,没有为此找领导,虽然领导人我也都认得。我也不去过问什么原因,能做的就尽量做,不能做的那也只好说不能做,有些不能做的是因为职权受到限制。我喜欢发扬自由民主,重视团结,一视同仁,宁肯吃点亏。

另外,前面谈到的,根据书法事业的历史和现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我跟驻会干部一起研究制定了2000—2020年的规划,包括教育、宣传、学术研究、重要设施建设等等,硬件固然不可缺少,软件包括提高书法界自身素质更为重要。这个规划还是要更好地充实并实施。

可以说,对老一辈的书法家我都很敬重,常去看望请教。包括跟我差不多年龄的人,与我同辈和比我年小的我努力去提携。有些社会职务当时很明显地是留给我的,我都考虑大局,推荐了别人。我重视来信来访,能帮助的尽量帮助,常说:“要多想想我们的权力是谁给的。”

另外,我不喜欢多讲,做了就做了。在我担任职务期间,提出一些有关书法的宏观思考,提出了书法发展当中的一些问题,比如说浮躁,功利性,书法的形式主义,或其他书法界的一些不良现象,我在一定的时期从正面提出一些看法,供大家讨论研究。现在反思,工作中有些问题,与大家主动商讨不够,不善于坚持应当坚持的意见。虽然重视团结,但自觉提高凝聚力不够。

康:读您的书法论著,能感受到很多文章在今天依然能切时所需,鲜活而有针对性,有的证明了您当时的敏锐度和预见性。我记得1989年2月上海的《书法》杂志曾请您谈“对今后书法发展的看法”时,您阐述过这样几个观点:“一是多元发展的局面往更高的层次上推进;二是书法除了从自身的传统中求得变革以外,越来越多地从姐妹艺术以及外来艺术中取得借鉴;三是强调视觉效果和主观表现的趋向继续加强;四是由此带来书法开放,但也隐藏着一些危机,如肤浅、浮躁,我们不妨有点危机感……”二十多年前的这段话今天读来感觉仍觉新鲜有意义。

沈:二十六年前的事了,时光飞快!但愿我的一些思考对艺术界同仁能有所启发。我是个有危机感的人,但我相信书法界肯定后继有人,会可持续地向上发展。

康:我们时常看到人们热衷于使用的一个词就是“著名”,无论书家画家诗人作家歌手等等,不管是不是真的著名都会这样廉价修饰。就书法而论,您怎么看待名家和大家呢?

沈:您说的“著名”这个修饰的词,过去没有这种风气,现在反倒习以为常。著名不著名,等着公众评议。急于强迫别人接受,也是浮躁和不尊重读者的反映。一般来讲,真正称得上“大家”的应该是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历史上历朝历代著名的书法家都有特点,形成自己的面貌,甚至汇成一个流派,所产生的影响既在当代也在后世,各领风骚数百年。

历史上真正称得起大家的,应该有独立形成的书法体系。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书法的流派也分有大流派和小流派,有的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有的到一定时间就慢慢淡化,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如果是从事书法艺术的人,不要一看是大家名家的就以为作品都是好的。你要去发现它,看看哪些是好的,好在哪里,为什么好。

傅山,明末清初的一位大师,他认为有的人一听说王羲之的东西就认为是好的,也不去看一看到底好在哪里,有哪些地方值得学习,傅山认为这是一种典型的“奴”的观念。傅山动不动就说人家“奴”,一方面跟他反清的思想有关系,另一方面是指学术上没有独立思考,对什么东西都人云亦云,缺乏真正的学者和艺术家的风度。

以上不是说随便去否定人家。随便肯定和随便否定都不是好的学风。

康:当下市场上造假的风气严重,书法方面比如已故赵朴初、启功等都有,在世者您的作品也很不少,除了市场出售,还有报刊,有的整本书是假的。人民美术出版社六十周年出版您的书法册,有人伪造,封面、版权一模一样,作品全假。对此,您怎么看?

沈:一是法律问题,造假的人应当明白他违反国家法律规定,迟早要受到惩罚。再是这些人降到了道德的底线之下,艺术贵求真,违反这一条,谈什么艺术?居然有人还为作伪辩护、美化,还叫什么“幽默”,我觉得很可悲。

造假的花样繁多。这里举个例子。最近有以我的名义写的一篇长达万字的文章,某书画报连载四次;某刊物一次全文刊登,还在网上登载。这文章完全不合我的思想和风格。文章里还把我尊敬的季羡林胡弄一番,太过分了。还有所谓欧阳询“三十六法”,我早有文章指出那是伪造,哪有唐初的人引用孙过庭、苏东坡、宋高宗的文字的?造作我的伪文中还有居高临下、指手划脚、低俗的东西。我奉劝这些先生们,你们辛苦写成的文章“雁过留声”,可以自己去发表,争鸣,成名,用别人的名字不是“亏”了吗?损人又不利己。

至于报刊,我不怀疑所有编者的水平,我们的神圣使命是坚持“真善美”立场,不为夺人眼球。我们在为“真善美”奋斗,但是被许多与之相反的东西包围着。说到这里我很痛心,我们有责任提升全社会的人文思想。要多想想我们究竟给后人留下什么(包括硬件与软件)。

1  2  3  4  5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文章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