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声音

王璜生:中西美术馆文化差距非常之大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4-07-08 13:48:37 | 文章来源: 新快报

中国的美术馆建设迎来高潮期,一座座光彩照人的美术馆在各地拔地而起;当代的艺术家热衷于作品的展示,一场场花样繁多的展览在每个城市每天上演。但对于这样热闹的景象,中央美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给予了冷静的审视,他直言:“中国的‘美术馆文化’很奇葩,可以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美术馆文化,在办馆、办展观念和模式上与国际上的距离非常大,说不好还会越来越大。”

很多人对美术馆文化几乎一无所知

记者:您先后担任广东美术馆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馆长,并将后者这个学院美术馆成功打造成一个著名的公众美术馆。您曾在自己的微博中说:“中国没有美术馆文化!”现在还持这样的观点吗?

王璜生:“美术馆文化”指的是一个区域的美术馆与这一区域的文化发展、学术艺术标杆、文化政策、文化态度及社会公众的文化关系等,包括美术馆本身专业化、规范化的运作方式和程度。从这个角度上讲,我仍然坚持这个观点。在中国的美术馆里,见不到对我们美术史、视觉文化历史的陈列、展示和描述,缺乏强大的藏品体系和资金、政策、社会支持,缺乏美术馆专业道德和规范标准,缺乏公众自觉参与和文化认同,缺乏国家及地方政府专业性、可执行的政策。

记者:您经常出入欧美艺术界,与诸多知名艺术机构、艺术家有过深度合作。在您看来,目前中国的美术馆文化与欧美到底有怎样的差距?

王璜生:差距非常非常大。我刚从欧洲回来,去了威尼斯、罗马、伦敦等城市,发现那里的美术馆和文化机构很少做低档次的展览,更不会做没有学术标准而为了赚钱的展览。国际上美术馆一般来讲,都是通过展览活动,来表达和叙述一定的文化观念,呈现对历史对文化的一种态度特别是学术研究的态度、表达对社会与文化关系的最新关注,而公众也会带着兴趣与思考去参观这样的展览,从中获得生活、生命的新的感受。但我们国内,包括美术馆自身、社会、公众与决定文化生死权的决策者和文化领导们,都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完整的、专业的、文化担当的美术馆的概念。在我们的展览中,看不到美术馆到底有什么样的学术立场与文化态度,对当代文化的发展有什么建设性的贡献和责任担当。其实,社会包括政府对它们的要求也是非常模糊苍白,多数人对美术馆对文化艺术几乎一无所知。

仍停在事事向政府要钱的低级阶段

记者:很多美术馆靠出租场地来赚取资金,借此维持场馆的运营。相比于西方,中国的美术馆果真非常缺钱吗?

王璜生:其实,西方的美术馆也缺钱。但关键是除了政府给予经费支持之外,他们找到了争取社会资源的路子,能够得到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美术馆策划好展览项目,并能向相应的基金会、企业等社会机构去“推销”他们的项目,这些机构就会通过学术机构、理事会机构、专家对项目进行评议,评议通过后会给予资金支持,还要进行持续的跟踪与监督,考察项目的社会效益与学术效果。他们特别看重评论界、公众及媒体对项目的反应与评价。如果项目做不好,得不到好的评价与舆论,这样的美术馆今后就很难再向社会伸手要钱了。所以,美术馆只能推出高品质的展览。现在,西方基本上已经形成了良性循环,美术馆与社会资源有着密切的深度的互动。而我们,仍然停留在事事向政府要钱的低级阶段。

记者:您反对美术馆处处、事事向政府要钱?

王璜生:政府对作为公共公益文化机构的美术馆给予经费和政策支持,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关键是通过什么方式来“给”和用什么方式“管”及“监督”。而美术馆方面又是以什么样的出发点和方式来争取得到政府及社会的资金支持。如果美术馆眼睛只盯住政府和官员腰包和笔头的钱,而懒于或完全没能力去向社会争取支持,那它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只能眼巴巴地伸手向政府要钱,有权有钱的“主人”决定了美术馆的文化命运,这样的美术馆只能整天揣摩着政府的要求领导的意图自己的“钱”途和前途,以获得那口袋里的东西。这还有什么美术馆的专业和学术担当、社会担当可言;二是只能肆无忌惮地收取场地费,以国家宝贵的公共文化资源来换取“美术馆的生存”实则个人的生存利益。其实,话又说回来,在一个缺乏专业化、规范化、社会化的美术馆生存环境中,这样的作为也是无奈之举。我真搞不懂,这是一个“先有鸡后有蛋”还是“先有蛋后有鸡”的文化逻辑和现实。

希望广东的美术馆能有大动作

记者:在中国特色语境中,美术馆存在及运营的理想状态是什么?

王璜生:希望美术馆能担当起美术史的参与者、见证者与书写者的角色,也希望中国的美术馆建构起自己的话语系统和话语权,以此主动参与到全球的互动网络和对话之中,推进和推广中国当代的艺术文化;希望美术馆能成为社会公民文化生活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现在,中国艺术走向世界,推出的展览,很多都很单薄很表面,很多都是在自说自话、自欺欺人,非常可笑!

记者:要达到这一理想状态,要克服哪些障碍?

王璜生:希望决策层真正懂文化懂艺术懂美术馆,希望美术馆人知道办馆的专业、责任、道德和立场,也希望社会与公众对美术馆有更多的关心和参与。在中国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是,很多有一定知识层次的文化人并不关心和主动去美术馆看展览,而有些观众到美术馆是去看热闹,更有甚者是去赚空调、享受各式各样开幕式的甜点和印刷品,还有洗菜……

记者:您离开广东已经五年了,说一说这里的美术馆文化吧。在全国格局中,广东的美术馆的影响力到底如何?

王璜生:可以不谈这个话题吗?(稍作停顿)按理说,广东和北京、上海的美术馆被数得上,这是正常的,也是应该的。近几年,广东时代美术馆在国内国际业界的口碑很好,很专业也很有影响。广州的53美术馆及《画廊》杂志也很受关注。而这几年上海的美术馆发展很快,无论政府的、民间的,都特别有影响力,势头很猛。为此,我希望广东能有大动作。

声音

伦敦、巴黎、梵蒂冈的美术馆,是超越一切美术馆的艺术大集成,等而下之的,如比利时、西班牙、荷兰等国,也有辉煌的美术馆可以睥睨一切。一个民族而没有代表民族文化的美术陈列馆,这个民族,多少是落后而表现其衰退。

  ——颜文樑(中国现代著名画家、教育家)

场馆只是百宝箱,放在里面的藏品才是最大的财富。而目前,除了几大国家级重要美术馆,其他场馆并没有形成一个强有力的“镇馆之宝”,藏品质量难有保证。藏品是美术馆得以建立的重要基础,与国际建设美术馆程序相悖的是,中国很多美术馆都是先建馆,再寻求藏品。美术馆应该建,但却不能盲目建设,要努力体现出美术馆的文化功能,建设好用、方便、专业、舒服的场馆才是最重要的。

  ——靳尚谊(原中国美协主席)

中国美术馆完全不像一个美术馆,成了彻头彻尾的展览馆,全国数百艺术家在那里轮番展览,而鲜见经典作品展,非常奇怪,这搞坏了美术馆的生态。而西方的国家级美术馆绝对不是这样,人家经常展出的都是那些精品,那些历史上有地位的艺术家。要改变美术馆的怪圈,中国美术馆必须带头改革,不能总是再让经典躺在库房里“睡觉”了。如果连中国美术馆都做不到这一点,那么中国的美术馆事业就永无出头之日了。

  ——卢延光(原广州美协主席)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