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5·18国际博物馆日”刚刚结束,市民们热火朝天的参观势头仍在延续,今年免费开放日之所以如此红火,不得不归功于数字化时代的力量。在活动前夕,“免费开放日”的消息就已被各种方式进行传播,足足让各大博物馆火了一把。这让我们应该意识到,艺术的数字化、信息化正在不断改变艺术参观、艺术创作的形式,正如最近同样风靡的3D打印技术,它将给当代艺术带来怎样的改变甚至冲击?
问题一3D打印能否取代写实雕塑?
3D打印技术其实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出现,最近几年,这项技术不断拓展出适用领域,继苏格兰科学家利用人体细胞首次打印出人造肝脏组织后,2013年更是首次成功拍卖出了一款名为“ONO之神”的3D打印艺术品。当这项不得了的新技术与艺术创作相结合,一种大胆的设想便自然而生:既然3D打印拥有强大的写实造型能力,能够简单并完美复制任何形体,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将来写实雕塑将会被取代?
有人对此设想充满信心,认为这样既省心又省力的新科技完全能够替代雕塑家的写实创作,毕竟在“逼真”方面它足以媲美人工。然而这个设想真的会如此顺理成章地发生吗?有人以摄影技术的出现对绘画艺术造成的冲击为例进行了反驳,这些声音有的认为正如摄影的出现给绘画带来了危机意识一样,写实雕塑的发展也需要这样强大的“竞争者”带来刺激,以产生更多正能量。也有的认为,科技再先进,复制再完美,也还是缺少雕塑家在创作过程中所注入的灵感,写实雕塑并不仅仅是单纯的复制,而是对现实的再创作,这其中蕴含的人的情感体验是无法取代的。
问题二科技制作能否成为艺术手段?
如果有心去观察近些年的各大现代艺术展就会发现,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科技手段被利用成为艺术的创作手段,不仅是影像技术、感应技术一类展示,就连绘画、雕塑等作品的创作材料都运用了各种令人想象不到的科技材料。这些大胆的创新不仅得到了支持,也受到不少质疑,最多的便是质疑这样的形式是否算得上艺术?
不可否认,随着科技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方式也被各种数字化物质包围,而当代艺术的先锋性注定了它将第一时间观察并解读科技时代的新事物,以及在这种时代下人的精神生活变化。先锋的表达势必会受到褒贬不一的评价,就如用3D打印技术创造艺术同样争议不断,但应当肯定的是,数字化时代的进步的确也给当代艺术带来了新的推动力。
问题三数字科技将会更新参观模式?
不仅是艺术的创作手段正受到数字化的革新,就连艺术参观方式也在逐渐被高科技改变。有了网络,人们可以第一时间在网上查询到各大博物馆、美术馆的展讯、交通等各种详细信息;还可以在网上和各式各样的人交流参观感受,给展出做出评价;甚至有些美术馆的网站建立了“数字美术馆”,人们足不出户、随时随地就可以进行网上参观……北京今日美术馆的虚拟美术馆其中一部分名为“永不落幕的美术馆”,成功打造了全球首个iPad版艺术类全景漫游体验平台,让观众能在网上体验到3D虚拟参观的特殊观感,真正实现了艺术观展在数字世界的自主浏览、实时交互、临场体验等智能化功能。
问题又来了,这样通过网络的参观方式真的可以完全取代实地参观吗?作为辅助参观方式的3D功能,未来会成为主流方式吗?想来这些疑问还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艺术发展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