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声音

看热闹还是看门道:从南艺美术馆的“培根展”谈起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4-01-02 17:15:11 | 文章来源: 腾讯

一、两种态度

首先,我们就两种基本态度各做一个概括。批评的声音主要集中在如下几点:1.本次展览没有大幅油画或天价代表作;2.本次展出的展品没有学术与艺术价值;3.“培根展”的宣传有夸大之嫌。而褒扬的声音则主要集中在这几点:1.南艺引进“培根展”意义非凡,第一次在国内就可亲眼目睹培根的原作;2.本次展出的作品无论是学术价值,还是绘画深度都非常了得,对理解和研究培根有重要启示;3.本次展览布置和学术延伸具有内在逻辑,较好阐释了培根的艺术精神。

前文已经提到,弗朗西斯·培根及其艺术在我国大众传播领域及社会层面的认知度非常低,一言概之,就是“群众基础薄弱”。这和我国集体主义时代延续的文艺观、教育观、审美取向都有关系,培根不如毕加索通过《格尔尼卡》、和平鸽习作等作品体现出的“政治正确性”、亦没有罗丹的《加莱义民》等体现出的“民族情怀”。加之其同性恋的取向,培根甚至不能像莫迪利阿尼、梵高等诸多艺术家一样,留下浪漫的传说和感人的事件。可以说,培根难以提供给中国普通观众任何“喜闻乐见”的话题与线索。85思潮以来,对中国思想界与艺术界产生震撼影响以及提供重要方法论的西方艺术家及群体: 观念方面如超现实主义、达达艺术、波普艺术;艺术家如劳申伯格、波伊斯、杜尚;绘画如照相写实主义、德国表现主义、抽象表现主义、行动画派等;培根亦均不在这些主流艺术团体之内。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学院美术学硕士研究生入学的试题,中国部分考至民国美术为止,西方部分也不过考至印象派为止。也就是说,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对于现代主义以后的美术史亦存在盲区。当然,一些专业艺术院校已经采取自编教材的做法,这一现象得以改善,网络时代讯息的加速流通,也使国人的艺术观和评价体系日趋丰富和多元。但是,客观地说,培根对于中国美术界及学术界而言,对其研究专著的译介工作远未全面开展;对其艺术的研究深度与熟悉程度都有待提高,更不用奢望普通观众对其拥有太多的认知度及亲近感。

《弗朗西斯·培根自画像》,油彩、色粉、铅笔及墨水记号,750px x 912.5px

《双重脸面的毕加索》,照相纸上油彩、色粉及铅笔,750px x 712.5px,1956

然而,本次展览的轰动效应却是完全超出主办方预先估计的。不但大批专业人士不远千里来南京观展,普通观众亦络绎不绝。为什么这么一个“缺乏群众基础”、又不能提供群众“喜闻乐见”作品与话题的艺术家会引发如此热烈的效应?笔者将本次展览的整个过程前后梳理了一遍,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1   2   3   4   5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