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最后想请您谈谈中国建筑它发展的现状以及发展的方向,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但是想请您就一方面谈谈,比如教学方面、建筑学术研究方面,或者我们现在这种基本的城市建筑发展现状等等。
方振宁:这个问题当然是非常大了。我自己的工作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建筑评论、建筑项目和展览策划、艺术的评论及策展,教学我也都在做。我做不了什么预测,首先我觉得建筑教育应该就像我现在说的“原初”的概念一样,应该注重基础教育,而不是对学生进行这种超级空想的设计训练,不现实地做大型建筑甚至是城市规划。我不赞成这样的教育,因为这个做不了,我们知道对城市起巨大影响的建筑,实际上不是一个建筑师能完成的,它是跟这个社会的进步、制度、节奏,包括资本的流动,人的欲望还有话语权,人的修养,各方面的因素掺杂在一起,才能实现一个巨大建筑。我觉得在学校里应该扎扎实实学习,好好设计一个房子,不是做建筑而是做房子,房子就是人需要用来生活的,有一些常识性的普通体验。
我觉得中国建筑的未来或者是世界建筑的未来,不是大型的标志性公共建筑,而是住宅。这方面最前卫应该是日本,他们从70年代就开始研究这个,所以日本在住宅方面做得非常好,所谓住宅就是为一般人服务,均等地提高人的生活品质、居住空间,居住的品质首先是需要用居住的环境来提高。所以我觉得中国有这么多想成为建筑师或者建筑师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考验就是要向二三级城市、向农村,向中国那些贫困山区做有品质的住宅,这是中国建筑未来的方向。而不是拼命建设我们这个CBD或者超高层,显示我们经济实力、显示富有的象征性建筑,这不是城市的真正的形象。
一个幸福指数高的国家,不是说它的楼盖得多高,我们说不丹是个幸福指数很高的国家,它就是贫富差别小,生活的方式和我们很不一样,给人提供教养的程度高,这是幸福指数。所以我觉得衡量建筑和城市更重要的在于它的幸福指数,它的指标是什么。我对中国建筑未来的思考就是这些。
这次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没有直接展出中国建筑设计的实际项目,对此有的人说这个展览需要反映中国的现状,我对这个不以为然,我不想把建筑形象直接搬到我们的双年展中国馆中去,中国建筑的设计水平是半斤还是八两中国人自己知道。我们的主题就是呈现对事物的基础性思考,纯粹的、原初的是事物的本源,所谓的“共同基础”不是中国建筑的现实,而是整个世界,整个人类普遍生存所应该思考的问题,它是具有普遍的意义,不只是具有中国意义。
记者:好的,非常感谢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