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回归基础:策展人方振宁访谈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7-13 17:05:43 | 文章来源:

记者: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建中国馆,从2006年开始到现在已经是第四回展了吧,那么结合前几次中国馆的表现和经验,您对这次的策展工作还有没有一些特别的考虑?

方振宁:我是2000年第一次去看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当时是意大利建筑师福克萨斯策划的。这个双年展从2000年开始到现在的每一届的建筑双年展我都会去看,艺术双年展我不会每次去看但大部分都会去看,所以我大概看了十次左右,也就是说在中国人当中,可能我是看威尼斯双年展最多的了吧。而且每次看我都会有详细的报道。我的威尼斯双年展评论有几次我蒙对了,比如说当时写过丹麦馆的这个详细的报道,之后他们这个馆得奖了。多次看威尼斯双年展之后,对展览的方式,每一年的主题和这些参展的人拿出什么样的作品?怎么宣传报道?演讲什么?这些都比较清楚。但是,从没想过我会来做中国馆这个策展人。

2000年我去报道威尼斯双年展的时候,主要报道张永和和张智强作为中国建筑师首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从这个报道中很多中国人知道国际上开始关注中国的建筑了。当时我就预测中国建筑可能有三步走,第一个就是中国建筑师个人参展,建筑师受到国际上的瞩目;第二个就是中国的建筑项目受到国际注目,就是2002年“长城脚下的公社”得奖;第三步就是中国馆的建立,03年开始中国馆就进入威尼斯艺术双年展了,当年是由于非典没参加,但作品都选好了。正式参加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中国馆是从2006年王澍的“瓦园”开始。

所以说我跟威尼斯双年展是有非常长的交情,到现在已经12年了。这个事情也说明一个人在一个方面的执着就会有回报。因为我开始去看这些展览都是自费的,这个自费费用是非常高的,机票、吃住什么的,当时我在中国也没有多少收入,因为中国的收入比较低嘛,我其实当时没有任何存款,是把所有的钱都花在看建筑展览,到国外看建筑等等,当时我在中国银行的卡里的存款只有一万块钱左右,所以很多人不能想象,我没有车,当时唯一的资产就是一套房子,我就是这样过来的。那时房价比较便宜,现在我住的地方就是我工作的基地,我是每平米6300元买的毛坯房。在这个圈子里,我应该属于最低收入阶层,我把精力都放在喜欢做的事情上,这就是在六年的时间里,可以成长迅速的秘诀。

那中国馆的空间状态是这样?我是一直觉得中国馆的地方非常有限,那么如何利用这个场地,化腐朽为神奇,关键还是展出的作品,策展人的概念,挑选的建筑师和艺术家怎么样。迄今为止,我觉得两届还比较理想。一个就是王澍《瓦园》那一次,比较单纯。第二个就是由侯瀚如策划的那一届,这个展览影响比较大,因为侯瀚如是一个经验比较丰富的策展人,他挑选的艺术家,包括让艺术家怎么和策展人合作,以及陈列方式,我觉得都有非常好的成效。我觉得要促使中国馆继续努力,要让世界看到中国的水平的话,这个双年展其实是非常好的认知渠道,因为它代表国家形象,这是我的看法。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