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回归基础:策展人方振宁访谈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7-13 17:05:43 | 文章来源:
 
 

记者:方老师,您好!这次您作为第十三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的策展人,能不能首先为我们介绍一下策展人的征选流程?

方振宁:是先在网上公布了全国征选方案,但据说征集来的方案特别不理想,几乎没有可以拿的出手的方案。后来,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办公室的相关负责人电话联系我,问能不能做方案,这才接过来。是邀请做的,我当时不太了解它的推选模式。

记者:那邵韦平(BIAD_Ufo/建筑家)、陶娜(艺术家)、王昀(建筑家)、魏春雨(建筑家)和许东亮(空间设计家)这五位参展者,您是怎么挑选出来的,请您也为我们介绍一下选择他们的原因和甄选过程。



方振宁:首先,今年的总策展人是戴维x奇普菲尔德(DavidChipperfield),他是一位英国的建筑师,去年得了密斯x凡x德罗奖。他的得奖作品就是去年柏林美术馆那个改建工程,那是一个老博物馆翻新工程,它一直以来就是极简主义风格的建筑。他在中国设计的良渚美术馆能体现出他的风格,非常的单纯、有力量,特别能跟当地文化融合在一起。他也是位非常严谨的建筑师。他做策展人的口味正好跟我的特别对,因为我自己也是创作极简主义艺术的艺术家。

本届中国馆的主题——“原初”概念的提出,就是关于原始、原来、最初、最先的,在中文中“原”是关于水流发源的地方。它有两个概念,一个是物理上的,一个是文化史上的概念。物理上的概念大家很明白,文化史上的就是对我们现在的一些反思。展望未来,很大程度上是要回到我们最开始的极点上去思考未来。所以原初的概念就是一个回归,对记忆的追溯,同时也是立脚点,它关系到你是站在什么样的点上去思考当代、过去和未来的事情。

我一共挑选了五名参展建筑师和艺术家。第一位王昀,主要是处理花园那块儿场地,是一大片露天的空地,所以一开始我跟建筑师就讨论这个问题。选了王昀是因为他的建筑风格,从他早期的,也就是说在日本读博士之后做的建筑,到在中国初期这十年来做的建筑一直都是一种极简主义的风格和思考。挑选王昀的理由是,他是一个学者,他是研究聚落的,十年前就在日本完成了关于聚落的博士论文,这个论文在日本评价很高。我觉得挑选他作为参展建筑师,是表示对建筑师在学术上和设计实践上的双重肯定,这样的建筑师在中国也非常少,他自己又从事教育。我们挑选的建筑师不是通常那些被大众媒体捧红的所谓的明星建筑师,流行的设计风格。王昀他培养了很多学生,也出版了很多书,包括他的论文议题,在中国的建筑学术界都受到公认的,除此以外,也要考虑他作品的影响力,他坚持自己的设计理念从不向开发商妥协,选择他表示策展人对建筑师的实践和他们的风格所持的肯定态度。所以我希望能在国际双年展上介绍他,十几年前我是在东京他在东京大学读书时就认识他,跟踪他的创作实践很久了,他这次的参展作品叫做《方庭》。

第二个是邵韦平,他是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执行总建筑师。他在奥运建筑中和诺曼x福斯特合作建造T3航站楼时他是中方的总代表,这个项目对他来说是很大的挑战,当然奥运建筑结束后他有一个比较大的工程就是接受这个凤凰国际传媒中心的建筑设计,现在正在施工还没有完全竣工,大部分已经完成了。这个项目去年在罗马的二十一世纪国立当代博物馆(MAXXI)展出之后呢,反响很好,还得了一个国际知名网站designboom的世界十大建筑奖。今年选取他的作品,不能说拿成功的项目做介绍,而是把他最初的概念拿出来之后进行解析。所以展出的方式就是把原来一个莫比乌斯环展开之后切成九十多片,这就是邵韦平的作品的基本描述,题目就叫做《序列》。

第三个就是魏春雨,他是湖南大学建筑学院的院长,当然主要还是一位建筑师。很多人不知道他,因为他在外省边缘一些。去年我选了他的作品在罗马的MAXXI展出之后,就被很多人所熟知了。他有许多新作比如说张家界博物馆。之前他做的最大的项目是湖大的校园建筑,法学院,计算机学院等等,而且现在还在做,在湖南他可以说是当代建筑设计中影响力最大的建筑师,以后人们可以知道他在湖南当代建筑中的重要性。通过这样一个国际平台让更多人知道他的创作、设计是怎么样一种状态。即使这样也不能把他新的设计拿来直接展览,我希望他制作一件不是建筑的,而是更侧重观念的设计,经过磨合之后出来的作品是《异化》可以说是一次重要的转折,所以,我们应该感谢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

现在的作品跟接近于纯粹的艺术或者说数学,也有哲学的含义。描述起来就是一个连续的长方体盒子,放到地上,上面刻有一些数字,看上去没有什么关系的数字,实际上是“质数“,质数是一种自然法则,任何整数要不就是质数,要不然就是几个质数的积。中国古代数学家把质数叫做“数根”,意思是数的根本。从这个意义上讲,质数是世界的“根本”,这就是“质数”和“原初”的关系。质数只能被1和自身整除,是一种无穷变化的数。人类社会的发展如同质数的状态。装置“异化”,只是截取了质数中的一段,即从541到757。用34个被量化的黑色镜面不锈钢体块来表达质数的关系,这是一件把质数视觉化的作品。在作品一侧的地面上投影质数数字,即从开展到闭馆,每一秒播放一个数字,作品试图用质数的延续来表达作者对原初这一主题的解读。

第四个是陶娜,她是79年出生的艺术家,她原来是央美建筑学院毕业的,一个建筑师怎么转换成为一个艺术家,陶娜的作品也能说明这一点。她是中国馆历次参展者中最年轻的参展者。作品是《天阙》,意思是天上的宫殿,作品有三层画面,通过与观众的互动来改变这个画面。第一个是谷歌所拍摄的北京市城区图;第二层就是火星的地表图片;第三层是宇宙的银河系、太阳系之外的星系。我们人类向往未来、向往外太空的愿望是一直没有停止过的,从19世纪末开始到现在21世纪,这种探索一直都未停止。但是探索的时候,是从地球出发后还要返回地球。我记得阿波罗十三号奔月之后,有宇航员从月球返回的时候,他们都非常惊喜地看到地球是充满着生命、阳光和水的。这是他们在离开地球之后更觉得地球太珍贵了,于是呼吁要好好爱护自己的家园。地球在宇宙的星河中就是天上的宫殿,那我们现在通过这样一个美好的愿望来反思一下,如果你毁坏这个城市、毁坏这个地球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从侧面来反思我们现代的文明和现代的社会,这也很扣原初的主题。

第五个就是许东亮的《光塔》,许东亮是一个灯光设计师,他也没有参加过这种国际大展。我启发他用赤裸的材料来制作装置,尽可能去掉装饰,不要太文艺,结果从和他的聊天中聊出LED这个照明用材料,于是就沿着这个话题挖掘下去,我觉得可以通过LED的材料堆起一个塔,这个塔就象征着火的发现和光的发明。许东亮认为要实现这件作品,在技术上是不成问题的,其实18年前我在日本做过一个类似的模型,那时很难实现,可是现在的LED技术,可以轻易的让梦想成真。

这件作品应该说是艺术和科技的结合,让我们想起人类原始社会的篝火,这个塔是由红色的LED发光体组合的,你靠近的时候会发亮,离开一点又会变暗。这个也花了不少功夫,由三万多个LED的点构成光塔,需要花很多时间去安装,可是作品本身的外表并不复杂,非常单纯,可是视觉上具有很强的冲击力,所以我们用它做了海报来宣传中国国家馆。

这就是五件作品选取的过程。

1   2   3   4   5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