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故宫完整地传承下去”
去年12月,故宫博物院前任院长郑欣淼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曾表示,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把故宫完整地传承下去。解放后,一些原属于故宫的单位被划了出去,景山划给北京市,太庙划给北京市总工会更名劳动人民文化宫。但实际上,它们都是完整的故宫体系中的一员。
晋宏逵也坦言,这么多年,随着时代的变化,划出去的单位有的已经永远不可能收回来,“不能向皇家的管理范围去看齐。完整保护的概念,应该不是说是把地盘都收回来,而是应该将其视作一个文化整体,来加以保护的概念。景山、劳动人民文化宫的管理机构,也都是中国紫禁城学会的会员单位,我们也会一起商量如何更好地做好文物保护。”
记者了解到,目前,故宫博物院正在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合作制定《故宫保护总体规划》,预计2014年完成。单霁翔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故宫保护总体规划》是在《故宫保护总体规划大纲》的基础上编制的,将对故宫博物院大约106公顷范围内的人、地、房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合理确定每一平方米用地的性质、每一平方米建筑的合理利用问题。
同时,为了在《故宫保护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有序开展各项保护工作,故宫周边环境的整治和控制措施也将纳入整体规划来进行统一考虑。单霁翔认为,“故宫周围的环境,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控制地带,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缓冲区’也能够得到法律方面的支持。”
红墙内外总动员
相对于外单位,故宫自己的搬迁工作相对容易得多,其关键在于红墙内外的整体协调、办公区的设置和古今库房的安置。
办公区迁到哪儿
“现在红墙以内的办公区,占地较大的是故宫的文保科技部以及实验室等。文保科技部,原来叫修复厂,职能是修复故宫院藏文物。现在的工作地点主要在慈宁宫东侧和大佛堂后面的几座殿宇。还有在延禧宫里进行一些文物的检测。延禧宫是东六宫之一,道光年间失火。宣统时在院子里建了钢结构的灵沼轩,俗称‘水晶宫’;民国时又添建了库房。由于这里的建筑都是钢,混凝土结构,所以在这里设置了实验室,按当时的条件,是比较适合的。”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中国紫禁城学会常务副会长晋宏逵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现在要视情况将文保科技部择新址迁出红墙外。
2002年,故宫启动大修,晋宏逵是组织实施的负责人,他告诉记者,扩大开放面积是故宫大修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初我们制订《故宫保护总体规划(大纲)》时,以下两条是作为规划对策写入大纲的:限定故宫保护管理机构规模,清理、腾迁不合理利用的文物建筑,妥善安排腾迁部门。以拓展开放、促进保护的对策,扩大开放总体规模、实施分片轮展等方式,促进文物建筑日常维护工作,有效改善文物建筑的延续性。”
谈到将办公场所迁出红墙,晋宏逵认为,这个措施的着眼点,首先是为了更有效地保护这些古建筑,同时也是更好地发挥博物院的功能。
那么,办公区迁出红墙后去哪里安置?
单霁翔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故宫调整办公科研用房,是通过建设好西河沿文物科技保护用房和海淀区上庄综合业务基地,将红墙内的办公科研场所全部迁出;将行政库房、花房和院内所堆积的大量建筑材料等迁出紫禁城,净化故宫博物院内的环境和消除隐患。这样做“一举两得”,不仅可以把红墙内的殿宇还给观众,而且还可以将西河沿文物科技保护用房建设成为文物科技保护长廊,向专家学者和社会公众适当开放。
西河沿文物科技保护用房位于故宫最西侧,红墙以外,灰墙以内,紧贴内金水河北段。4月5日,记者在其建设基地看到,空地上堆满了各种建筑材料,木材砖瓦标明了材质、用途,分别堆放。据悉,这项工程得到了国家文物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的批准,已经完成了考古勘探,目前正在准备实施。
办公科研用房的另一去处——位于海淀区上庄西玉河的故宫综合业务基地,将建设现代化的库房和5万平方米的园林。单霁翔表示,希望故宫里面现有的7栋花房和植物养殖空间,能够转移到更贴近自然的环境下养育。同时,目前故宫院内堆积的一些建筑构件,比如大型的木材、砖瓦,能够搬离故宫,使故宫环境更为整洁,同时有计划地对传统建筑进行修复。
红墙外也会合理规整并开放
作为一座建立在明清皇宫及其收藏基础上的综合性博物馆,故宫红墙内未开放的区域,大量是被用作库房。
“清代时,紫禁城的库房就很多,皇室收上来的诸如皮毛、丝绸、茶叶、白银等物资,每种都需要有库房。这些库房,故宫博物院成立以来就已经整理了许多。现在随着大修的开展,又有许多腾出来变成展览空间了,比如体仁阁和弘义阁。但库房是不可能完全腾出故宫的,这是故宫保护的需要。”晋宏逵说。
将来,故宫的开放可能呈现多种开放方式:首先是大面积对公众开放,就像如今的“三大殿”一样。还有一种,可能叫“标示性开放”。“比如,东六宫身后的北五所,清代的大部分时期就是库房,如今仍旧延续其库房功能。我们可能在门口立一个牌子,告诉观众这里是干什么的,观众就不见得要进去了。”晋宏逵说。
另一种开放方式,是“限制性开放”。比如养心殿的西暖阁“三希堂”,面积只有8平米,不能容纳大量人群。雨花阁、倦勤斋等,也不可能大规模对外开放。将来,这些地方,可以通过数字手段游览。还有一些地点会限制开放时间、参观对象、开放方式。
“办公场所全部迁出红墙,合理调整布局,任务是非常艰巨的。有些人想象所有管理机构全部搬出故宫了事,其实事情远比这复杂。”晋宏逵说,“但另一方面,这个事情做好,也确实给故宫博物院增加了新的开放空间。比如,现在用作办公场所的南三所,过去是皇子居住的地方,清代建的,里面保留了地炕等设施。还有现在文保科技部使用的慈宁宫西宫殿、中宫殿、东宫殿、三所殿等,是前朝后妃们住的地方,本身有很凄凉的感觉,和别处金碧辉煌的宫殿不一样,有特殊的风貌。这些地方如果能整理出来对外开放,大家对皇宫的理解也会更全面。”
晋宏逵还提到,在规划大纲中,右翼门外西侧一块空地,原是内务府,清朝灭亡以后房子陆陆续续都拆了,这块地也是可以发挥作用的。“如果把建筑面积和建筑周围的面积都包括在内,将来开放区域占整个故宫的76%,是很有希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