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

业内称故宫专家疲于赶场子 一个周末跑三座城市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4-24 09:11:57 | 文章来源: 上海青年报

鉴定界遍地“故宫专家”走到尽头了?故宫博物院昨天发布声明,要求故宫在职和离退休人员参加鉴定活动时,都应该获得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的,就是个人行为,后果由个人承担。此声明被认为是对头顶“故宫专家”身份干私活之风的一项禁令。“故宫专家”究竟如何忙于鉴宝,他们的软肋又在哪里?本报记者昨天就此展开调查。

现实:

专家忙得很频频赶场子

故宫专家很忙——退休的如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叶佩兰、杨静荣,在职的如故宫博物院古书画部副主任金运昌,都是公众眼里的鉴定名家。他们大多通过央视《鉴宝》等电视栏目为人所熟知。而观众能够记住他们,一个原因正是他们所用的“故宫专家”的公开身份。

据本报记者了解,现在故宫博物院568位专业人员中,具有正高级职称的人员有48人,副高职称的则更多。这些研究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正在利用业余时间奔赴全国各地举行鉴宝活动,他们无一例外地使用“故宫专家”的身份。

记者在搜索引擎中打上“故宫专家”几个字,满目都是“故宫专家某某某来本市鉴宝”的新闻。这些鉴宝活动,除了少数是公益性的之外,大多数是商业性的。

一位鉴定界的知情人士昨天告诉本报记者,由于头顶着文博重镇——故宫博物院的盛名,再加上故宫博物院的研究员并不多(48人,除了6位出版领域的研究员之外,文博研究员也就42位,分布在书画、瓷器等众多领域),所以邀请故宫研究员之难,在鉴定市场是出了名的。也因此,很多故宫专家不得不利用空余时间“赶场子”,疲于奔波。有消息称,曾有“故宫专家”,一个周末“打飞的”,跑了三座城市。

探究:

一边“宫里强”一边“民间弱”

故宫的专家是怎么炼成的呢?这位知情人士对本报透露,要当研究员,除了要发表论文,展示研究成果之外,资历也是很重要的。工作年限越长,资历越老,在评职称时也就越会加分。

因为德高望重,故宫一些研究员的眼光也确实很精准,比如叶佩兰,现在是瓷器鉴定界的权威人物。而金运昌的声誉也很不错,这位知情人士说,金运昌对“故宫专家”的身份看得很重,一般不会轻易接受鉴定活动的邀请。

但是,这并不代表,故宫专家就一定无懈可击。那位鉴定界知情人士从民间收藏起步而成为鉴定名家,他对本报记者一语道破天机,“故宫专家宫里的东西看得多,民间的东西看得少,所以他们是宫里强,而民间弱。”

去年发生的“金缕玉衣”事件(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杨伯达等,将假“金缕玉衣”鉴定为真,估价24亿人民币,收取高额鉴定费),以及今年的“汉代玉凳”事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周南泉将一只当代赝品鉴定为汉代玉凳,结果拍出2.2亿人民币),所涉假文物都来自民间。

由于长期身居“宫”中,有些故宫专家对民间造假水平发展到哪一步,其实并不了解,也使得他们常常会上民间工匠的当。

影响:

多点真本事少点空名头

近期故宫专家频频“打眼”的事件,以及凭借“故宫专家”身份拿高鉴定费的作风,事实上已经给故宫造成了名誉上的损害。

上月,刚刚履新的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就曾公开宣称,故宫博物院作为国家文物保护管理单位,按照职责负责故宫文物藏品的鉴定,同时按照政府职能部门的要求,提供公务性文物鉴定,除此之外,不承担对社会文物提供鉴定服务。故宫博物院也有制度规定,院内专家不得以故宫博物院的公务身份在社会上从事非公务文物鉴定活动。

但是,在巨大利益的面前,这些规章并没有得到很好执行。所以业界将故宫这次发布的禁令,看成是对现有规章的一次重申和强调。人们注意到,此次禁令不仅涉及到故宫在职人员,也包括离退休人员,涉及面不可谓不广。

唯一让人疑惑的是,禁令只说“其后果由本人承担,故宫博物院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至于违令者该如何处罚,却只字不提。因此,鉴定界“故宫专家”之风是否可煞,尚存悬念。

不过,上海收藏家林先生对本报记者表示,禁令起码令人对故宫专家不再那么迷信,“对我们藏家而言,看重的是鉴定家能辨真假的真本领,空名头并不能带来更多好处。”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