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次参观2011毕加索艺术大展,深切感受到大师作画时的心境,可以说是一种极高的享受。看他的作品很难用“卓越的技巧”、“完美的构图”这类常流于评论家笔端的词句,面对作品只有发傻的份……但我也发现参观的人群中小不点的学童则兴趣盎然,歪着小脑瓜,不时抿嘴发笑;带着耳麦,听着解说的不少观众的神情仍是一头雾水很难真正品尝这场难得一见的艺术盛宴,我问了不少画画的朋友:毕加索画展看了吗?回答令我哭笑不得:不去凑热闹,没啥意思,伊有了名气后就瞎画了……这些朋友都是响当当的画家,颇有些名头,不少正忙于“创作”或为完成定件在争分夺秒地奔走……的确看毕加索画展,对于一个以作画为毕生事业的人来讲是要勇气的,当今不少大画家站在毕加索作品前,马上成了无知的小学生站在老师面前,那副窘态无法言表:自己那两下子的水准与他老人家相比顶多算得上是个艺术的业余爱好者,那些平时让自己感觉良好的才华几乎等于零。
毕加索生于西班牙小镇,成名于巴黎蒙马特高地的穷艺术家集聚地,在香水与时尚为代表的大都市里,你手头没两下绝招很难在此混下去。尤其在不求最好,只求最新的这唯一时尚标杆的需求下,这位来自异国他乡的才华出众的青年以他超人的体魄所具有那取之不尽的精力找到了他要表达的世界。上世纪初叶,他彻底地摒弃了对实物情景描绘这一延续了数百年的绘画手法。将臆念、期望、愤怒、指责、破坏、毁灭全都抛洒到了画布上,当然也表达了不少对女性的柔情与不加掩饰的占有欲。这一切受到了当时在欧洲各国年轻人中流行的“无政府主义”绝对自由思潮对文学艺术的深刻影响及改变陈旧世界的梦想,以他为代表的当时标以“先锋画派”的那群艺术家有勃拉克、杜菲、德朗、马蒂斯、弗拉孟克以及当时号称才华抵得上两个毕加索的美男子莫迪里阿尼,这群无视传统,力图变革的年轻人彻底改变了当时的艺术界,进而改写了艺术史。
看六十余件毕加索作品,可看到他艺术脉络的运行轨迹,只是可惜他的一线标杆作品已经流到了全世界各个大收藏家与大博物馆中,无缘一见真迹了,最想见的是他受冻挨饿时的那些入骨三分的作品。据史料记载当时这群艺术史上的先行者连续一个星期没吃过一顿饱饭是常见的事。但那个时期的作品如今在艺术宝库中已被奉为经典。我突然发现不是我们没有才华,而是我们如今吃得太好了,满足的胃中大量的油腻蹿到了脑子里——已全然没了改变自身精神状态、奉献艺术的可能。毕加索那句奉为神明的:“对艺术要像帝王般思考,像奴隶般去劳作”的话,我们的艺术家中有几个能做到。
在参观画展后的归途中有人问我毕加索是否过气了?我回答,这个问题没有讨论的必要,毕加索艺术让人最受用的一点是:艺术是鲜活的,又是杜撰的、虚拟的,但他的情感非常“古典”很赤诚……
他的变形夸张、扭曲叠加为了什么?很简单,既为了建立自己的艺术风格,更为的是让所有人记住他,跟得上他的梦……这条艺术法则在今天依然沿用:凡是让人记得住的作品,并非在他的所谓思想性,而在他处理手法上的独特,即人格上的特立独行。
那我们画的这些难道没有价值吗?
从当代艺术理念上去看好些所谓的“传世”之作都是落伍的、不值一提的。落伍是指作品的艺术定位,无休止地重复前人的手法是可悲的,这已是老生常谈了……
成名后的毕加索每个周末会放下手中的画笔与那群志同道合的画家在艺术史家康惠勒家中就着晚餐后的聚会,热切讨论哲学及诸多艺术方面的问题直至凌晨,他与他们的不懈努力引领并有效地改变了整个西方艺术界。
今天看到的毕加索作品大都是那个时期的缩影,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法国等欧洲国家的相继解放,毕加索这个代表当代艺术思潮的大师用他的实际行动解放了艺术,为今天的艺术创作开辟出了一片极为广阔又轻松之至的天地。相继成名的达利、米罗、德库宁、杜尚、贝克曼、摩尔等均成了当代艺术史的代表人物……
今天的艺术创作不需要你去苦思冥想,则需要你睁大眼睛看世界,捧出鲜活的心去感受生命。今天好作品的定义不再是深入细致地描绘刻画某个神情与物体,而是作品中可感到的涌动在每个人的心头的那份狂热、那份恬静、那份生命礼赞,那也许就是掠过画面惊鸿一瞥的数根线条在你心中激起的涟漪,也许就是摆放得当、构成绝妙的色块对你视觉渴望的美妙安抚,也许就是每每路过那尊城雕给你带去的特殊的慰藉。(尹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