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影像记录

可能性:当代艺术的生发点—在回望与前瞻之间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12-28 15:23:25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当代艺术探讨的是艺术的种种可能性。谈及中国当代艺术的现状,不管是圈子里的还是圈子外的人,大多会觉得过于纷乱。中国当代艺术鱼龙混杂,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什么样的当代艺术才是有价值的?换句话说,什么样的当代艺术才能写入艺术史,能够被历史接受和后人认可?追问到这个程度,很多人认为谈及艺术史的未来走向和历史选择,当下之人都是无力的。这种感觉像是走到了死胡同,本来以为掌握了艺术发展和历史选择的真谛,但细究起来,手里握着的仍是当下的无奈。这个陷入逻辑悖论的话题,在某种程度上来看是伪命题,如果我们把目光都集中在把握未来上,那必定走向虚无。但是这个问题又不是完全没有价值,至少它提醒我们,要对历史的选择有一种自觉,能够在历史的脉络中看待问题。到目前为止,中国当代艺术呈现了很多不同的面貌,不管是在媒介、材料的运用上,还是创作手法和观念上,都对艺术做了不同层面的探讨。无名画会显示了在改革开放之前艺术创作的可能,并一直以一种理想主义的态度,用绘画书写个人的历史;星星艺术家把时代的悲痛融入到自己多样化面貌的作品里,让自己的艺术尽可能的介入社会和政治;新潮美术借鉴西方现代艺术,将艺术拓展到探讨和思考“哲学”的可能。艺术的种种可能性不断地被发掘,艺术的边界也在不断的拓展。其实,自印象派以来,尤其是杜尚和博伊斯等对艺术的不断追问,艺术的“可能性”就一直是艺术发展的重要命题。在西方,艺术从现代发展到后现代,走向了形而下的抽象表现主义、形而上的极简主义以及波普艺术,达达对艺术的反叛式思考,博伊斯的艺术社会化声称每个人都是艺术家,现代艺术这一支脉络走向了某种程度的完结。但艺术的可能性并不会因为现代艺术这一脉络的消解而终结,很多艺术家在文化、社会和人性方面又为艺术找到了新的可能。中国当代艺术整体上还处在消费西方现代艺术以来的成果的阶段,在文化和社会层面,中国有着非常特殊的身份,因此,中国当代艺术的可能性还有极大的可以探讨的空间。

本文作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高登科

    当代艺术何以“可能”?验证艺术“可能性”的最好的方式是从后人的视点来反观前人,然而我们是没有那种机会验证当今时代艺术的可能性的。艺术的可能最终是要由艺术史来检验的。显然,艺术史的可能远不止于一种,否则就只有必然性而没有可能性了。可能性是客观的属性,但对可能性的认识则是主体的属性。认识了可能性,主观才能与客观相符合。当代艺术虽是不断地探寻艺术中的种种可能性,但不是所有对艺术可能性的探寻都能成为真正的艺术。这让我联想到了《送你一颗子弹》里对中国当代诗坛的评述,艺术圈子里,很多艺术家也类似,他明明端了一个空盘子出来,还要别人做吃的“津津有味”状,如果不做津津有味状,就说你味觉有问题。当有人指责他们空洞,所谓的诗人或艺术家摆出一副不屑的样子,为自己辩护,说自己的空洞,是一种有哲学功底的空洞,一种有深度的空洞,不同于普通人的空洞。如果这种简单的逻辑就能说服大家,那大家都愿意负责空洞,谁会对着一张“空盘子”挖掘其中的哲学深度?艺术的可能不是空降的,是深植于社会和文化中的,是要自觉的进入历史的选择的。

艺术的可能性是多元的、共生的。艺术作品的面貌是有差别的,而且在一个有文化自省的时代,艺术作品必然是多样的。但是同一个时代的作品,不管面貌差别多大,总有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关联,这些作品共生于这个时代,并成为这个时代的表征。这一点在年轻的艺术家身上表现的非常明显,他们基本都在历史的、社会的、艺术的或哲学的回望与前瞻中,探寻艺术新的可能,中国当代艺术的面貌,也在这些艺术家的努力中,变得丰富和立体。(文/高登科)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