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艺术令人新奇 更要令人思考——上海世博会浙江馆装置艺术背后的艺术思考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5-08 17:26:55 | 文章来源: 美术报 马黎

 

技术要为艺术服务,艺术更要表达思想情感

一叶可以知秋,一沙可以见世界。大与小的关系,远与近的视觉呈现,是奇妙的,更赋予了人们多重想象。浙江馆总设计师、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院长杨奇瑞告诉记者,浙江馆利用微缩的装置艺术表现浙江文化,在上海世博会的所有城市展馆里,是独一无二的。然而,如何把理念化为视觉和艺术的表现,也是整个设计团队在3年时间里,一直在思考和完善的问题。

“大与小是相通的。”杨奇瑞指着“床”说,“比如这个绣花枕头,虽然微缩了,但如果我们凑近它,只看这个局部,就一定不会觉得它小。但如果推远看,并把手当作参照物,就会觉得它很小了。有时候,物理尺度很大,但内涵却很小,可有时候,方寸之间有宇宙。微缩法的意义在于,只要你在观看时,把自己的心放进去,那么就会越看越大。”

正是基于这样的艺术思考,浙江馆在每一处细小的设计中,都将历史文化的背景和人的情感融入其中。

“现代装置艺术,一定要放在一个情景中才有意义。如果把这些实体模型拿到房地产开发商那里去,就失去了内涵。这个床它本身不大,它大,是因为承载了历史,而在席子上‘讲述’家族变迁,更有着朴实的生活气息。”

前几天,美国馆的馆长在参观完浙江馆后,感慨“这是文化和技术表现的神奇组合”。

杨奇瑞认为,技术要为艺术服务,而艺术更要表达思想情感,“饱受视觉轰炸的观众,看到这些朴实自然的生活场景,一定会被感动。艺术,首先要令人新奇,但更要令人思考,技术只有与文化结合,才能打动人。”

个人智慧与大众情怀相结合

去年,阮老师带着几个毕业班学生,前后4次到实地采访和收集素材,从前期调研、设计研讨,到提交方案,再到实物结合,用去了七八个月时间,才完成了“俞源组”的设计。而呈现在观众前面的,则是一个立体、综合的现代装置艺术品。

“这件作品并非是艺术家个人的艺术思考,它更是把公众情怀、大众文化结合在了一起,是两者的共融。”杨奇瑞说,当代艺术要融入大众文化,才能体现出独到的创意。艺术品的魅力,不仅有个人的智慧,其中更包容了公众和时代的东西。

但是,杨奇瑞也提出,有时候要把个人与大众相融合是很难的。“有些装置艺术家的‘个人行为’很出色,但它不一定考虑到别人的要求,也没有尊重别人的情感需求。像青瓷碗的设计,它就是一个现代的、大众的装置艺术品,里面的影像本身也有创意,人们能够在其中找到自己的情感归宿。”

这也是为什么每场在青瓷碗大剧场的放映结束后,记者总能看到参观者情不自禁齐齐鼓掌的原因。伴随着巨碗的缓缓下降,祥雾弥漫空中,人们的期待感随之生发。此时的雾气已经不再是我们在舞台上时常见到的雾气,云雾穿梭的效果,有公众的情感期待在里面,人们会向往接下来的奇迹发生。

杨奇瑞认为,艺术最大的魅力在于创新,创新永远是鲜活的,它能超越视觉之上,而创意的直指目标,乃是人的心灵。

 

   上一页   1   2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