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文人书法三难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4-09 11:20:01 | 文章来源: 中国文化报美术周刊

    与前些年的“学者书法”“民间书法”“新生代书法”等概念一样,“文人书法”这几年多被提及、研究,并频繁有相关论坛、展示活动。斯舜威先生是这方面的积极探索者和活动组织者。他在文人书法的历史资料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中,连连撰文著书,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在我看来,文人书法是一种非常美妙的理想境界,但在目前付诸实施且达到相当的成果,谈何容易。

    姑且以书法界而言,似乎存在三个难以突破的阻碍。一是技术的阻碍。毛笔在今天已经退出了日常书写,不能说对书法家没有影响。书写技巧不仅关乎勤学苦练,更关乎取法对象,所谓“取法乎上”还是“取法乎中”或“取法乎下”的分别。古人审美趣味高,又能取法乎上,故喜弄文墨者,书法皆有可观。古今同理。在古代墓志碑帖不断出土和发现的情况下,在历史文献资料异常丰富的今天,人们也逃不脱这个干系。往昔读书,启蒙便三百千、诸子百家;毛笔写字,落笔就王羲之王献之、颜筋柳骨,宋代苏黄米蔡再好也可不管。再有兴趣,溯流究源,临习汉隶秦篆,抑或描摹石鼓甲骨,取法乎上,此之谓也。现在的一些书法家不屑或不敢写楷书,一味逸笔草草,甚至故弄玄虚。在此情形下,“取法”的问题非常要紧。

    二是文化的阻碍。不久前,书画家林墉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说,广东艺术界包括他自己,最缺少的正是文化。回望民国时期,文化人看重的是学问,书法绘画则是雕虫小技。不像现在,把书法当专业,说得神乎其神。启功先生曾说自己看重古典文学教授这顶帽子,并不在乎中国书协主席那顶桂冠。他总说自己文化与书法的不足,并非谦辞。民国时期那一大批书法好的文人,在书法上也都很谦虚。文化累积犹如武术练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没有捷径可走。现在是,舞文弄墨的坐不得冷板凳,不肯下苦功夫。古诗文修养不够,对书法艺术来讲,就是先天不足。我认为,当代的专业书法家要突破文化的局限,相当艰难。

    三是思想的阻碍。由于书法家普遍缺乏宏阔的文化视野,对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吸收甚少,而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容易与现代低俗文化相融合,由此形成的思维模式必然趋于走向平庸化。某些书法家为人浮躁,人文意识淡薄,却在自家书房高挂“宁静致远”,其表现和志向大相径庭。自己这么写,又不这么做,这就是思想的阻碍。我们总说王羲之的《兰亭序》和颜真卿的《祭侄稿》好,这不仅是因为作者的书法境界高,更是因为有作者感情和思想的真切流露。笔者所在的地方,最近几年连续举办过一些全国性的文化活动,其中少不了的一项就是笔会活动。每每看到一些书法家或号称诗书画印全能的艺术家的表演,真是拙劣得不堪入目。他们的话题离不了一个钱字,甚至因为没有拿到主办方给的红包而拒绝动笔。没有几个人会为人家吃住行全包加润笔而花费了上万金钱,而自己又创作不出有思想感情、有艺术价值的作品感到内疚和痛心。这些人的思想境界,离艺术的距离实在不可以道里计。

    我喜爱有文化、有思想又取法高古的文人书法,仿佛也能分辨当今书法的优劣高低。自己只敢乱说话,却不敢乱写字。提出上述浅见,与同好商榷。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