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殿堂里的书法展览

时间:2009-03-27 14:39:05 | 来源:艺术中国

    近年,中国美术馆对最有特色的民族艺术——书法给予了极大关注,将书法展览展示、学术研究等正式列入工作范围,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美术馆的书法展览,担负着让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在国家最高级艺术殿堂得以完美展现的使命,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几件实例,对有关于书法展览展示效果的思考作出简要的总结和梳理。

    一、书法展览在美术馆的展示定位

    20世纪以来,书法艺术在我们的社会关系及文化生活领域产生了深刻的改变和影响,而且正在强劲之势实现着它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美术馆,作为国家级最高级别的现代美术博物馆和艺术殿堂,是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神圣桥梁。在这里,观众与艺术家的作品二者有机相连,吐纳心声,进行心灵之间美的沟通和交流;而书法展览,是书法家审美理念的综合反映,是书写者对笔墨精神理解、演绎而成的答卷,也是广大书法爱好者们交流、学习的平台。故客观而言,步入艺术殿堂的书法展览,担负着丝毫不可轻视的双重意义,既是展示书法艺术重要的载体和手段,又是是弘扬书法艺术精神的坚实阵地。

    自2005年至今,美术馆主办的历次大型书法、篆刻展,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反响,作为展览的主要策划者之一,我时常会针对某些关心的问题做一些思考和总结,从书法展览在美术馆展示效果的角度出发,则一定要坚持大气、高雅、独特的原则。中国美术馆的书法展览,从其展示效果而言,应如名门闺秀般高贵,决不可与一般画廊买卖之装点门市、或与拍卖现场此起彼伏之嘈杂拥挤混为一谈。她亦应不同于历届国展,因为其背后存在各种名目的等次而充斥着喧嚣纷扰。她是博物馆中的珍宝,凝聚着观众对艺术品纯粹洁净的虔诚膜拜,因艺术而生,为艺术负责。

    走向美术馆的书法展览是一种理念,这种展示理念比展览本身更为重要,需要我们深入地去研究借鉴。它代表着书家的意志,是自我展示的舞台,又是学习取法的窗口,它是一面旗帜,昭示着书法艺术对笔墨精神的传承,它以动态的发展步伐,遵循于书法文化根源的牵引,展现着蓬勃的时代风貌。

 


    二、美术馆书法展览效果的思考

    展览对于美术乃至整个艺术文化,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要。它是艺术(尤其是当代艺术)与广大观者见面的主要方式,是艺术进入市场和收藏界的先导和中介,是艺术影响思想、文化、社会趣味的有力手段,是培养与推出艺术天才和杰出艺术家的重要途径。

    最早展示书画作品的展览当为1909年9月,在武汉举办的“劝业奖进会” ,而真正具有推动艺术创作和艺术发展功用的展览主要还是发生于近二十年间,自1980年举办的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迄今,当代书法展览历经近二十年历练沉淀,已然摸索出一套成熟的办展程序,形成了系列较为完备的展览机制。然而因为个中原因,纵观当代书法展览的形式,展览效果差强人意,比如囿于传统家居对书画装饰功用的局限和书画装裱形式本身的限制,绫、绵装裱和挂轴的形式长期以来一成不变,工艺粗陋、色彩单调,加之展品拥挤不堪、往往给人寒酸轻薄之感。

    展览作为文化艺术的载体,对不同形式的比较考求,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观念的深层次冲撞与交流。——显然,在美术博物馆宽松、洁净的大雅之堂之中,书法展览拥有的优越展示环境就理所应当地为观众打造静谧优雅的审美氛围。这对策展人而言是极为严格的考验,它要求策展人怀有尊重书家、尊重作品、尊重观众的初衷,美术博物馆中的书法展览应该从书法文化的根基出发,既要能充分体现书法作为传统文化所具有的民族特色,又要能服从大局,兼顾展厅的整体要求,回归美学的统一。具体而言,突出主题、强化个性、讲求形式、统一色调、注重细节,是策展布展的五大要素。可以说展厅是件大作品,大气、高雅、独特,是展览效果的三原则。

    首先,书法欣赏已经从古代文人几案展读、书信、手札把玩的注重实用中性脱离出来,演变到登堂入室、悬挂品评,它所强调的是书法的艺术性;同时,审美者挑剔的目光由俯视延伸为远观乃至仰视,这时候审美者往往不局限于艺术品本身而更着重于艺术空间内视觉上的感触和心灵上的感动。书法作品大型化是“展览时代”的必然,而且,伴随着观赏者的位移,每一件作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与周围的作品,乃至整个相对独立的空间环境内其他作品形成了一种默契,组成了互相一致的协调空间。因此,所谓“大气”正是建立于这种展厅空间的整合关系上,是书法展览首先要遵循的原则。

    其次,所谓“高雅”,具体取决于主要色彩和形制的协调统一。色彩是视觉艺术中至关重要的审美元素,色调可能是一种思想倾向、情绪导向,一种感情趋向、审美指向,色彩如衣装衬托主人的气质。在确定展览主题之后,围绕主题确定色彩设计的基本元素,比如采用素雅恬静的中和之色更加符合传统书法的基本色调,使之可以避免书法作品有失庄重之感。

    再次,强化个性是实现独特的前提。以装裱形制为例,传统书法展览中装裱多以轴为主,现代书法展览为了实现更好的展厅效果,通过借鉴其他装饰形式,比如轴、画框、托板、悬空吊挂等等的搭配,书写时也不再受尺幅所限,手札、斗方、长卷、册页、中堂、条幅、团扇、甚至几种形式的排列、组合等等,展示大厅为各种形式的作品提供了足够表达的可能性,不同形式的作品也在丰富着展厅的表现功用。

    三、以事实为依据:两次提名展的回顾

    书法展览走进中国美术馆,美术馆取代传统文人的书斋而成为社会性书法活动的主要平台之一,其标志应当为近些年间中国美术馆主办的系列书法活动。

    2005年举办的中国美术馆首届大家展、名家提名展,已得到参展书家以及出席学术研讨会的专家学者交口称誉,媒体、书家和观众一致认为: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首届大家展、名家提名展,在国内历届书法展览,装置意识最强、整体设计最好、审美环境最优、学术气氛最浓。而这次展览的设计就贯彻了当时强调的“大气、雅韵和特色”三个原则。

    就主题而言,由于“大家”、“名家”两个展览同时进行,但为了避免观众将两个展览混为一,因而突出二者之间的差异非常重要。为此,此次展览要围绕主题或呼应装裱而设色,使展览有个情绪主调、展厅有个色彩基调。展览最初确定了 “大家展”两种颜色、“名家展”三种颜色的设色情况,突出“大家”、“名家”字样,并为两个展览设计出了具有象征意义的共同标识——半古半今合而为一的“书”字。阴阳的平衡、黑白的对比,意寓历史的延伸、传统的承继、新旧的交接。这个“书”字作为此次展览设计的可提之纲,可挈之领,成为标志性图式。策展人为书法作品的装裱更是煞费苦心,大展选用了色彩更为饱和、工艺更为精良、图纹更为丰富、质地更为柔韧的丝绸,这样使得书法作品既不失民族风格、又显得美观华贵且经久耐用。考虑到展厅有高有低,展线时长时短,作品或轴或框,若严格以年龄为序,则作品挂出必然参差凌乱,于是策展方在展厅内丈量展线,反复计算作品尺寸,绘制装裱图样,调整作品位置方面颇费心思和工夫。经过合计决定,每个展厅的竖式作品必须等长、每位作者的作品装裱必须同色、作品的分布原则是一位作者的数件作品尽量靠拢、作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尽量拉开、要根据丝绸颜色特制同色轴头,使成品颜色一致、寻购白色挂绳,使之与墙面同白,以减少视觉干扰等等,这样,观众置身展厅,就不会因作品密集悬挂而目不暇接,以至产生视觉疲劳和审美厌恶。

 


    另外,为避免因小失大,展方严格的要求细节,比如:展览采用统一格式的作品释文;美术馆外广场栏栅上巨幅大家、名家照片喷绘必须拉平绷紧;户外道旗的喷绘有八块灰色,与白色反差太小,全部更换;展览前言第一次材质有误,再次返工、设法弥补,等等。

    鉴于第一届大家、名家提名展的成功,2007年又成功地进行了第二届名家提名展。当展览筹备工作进入倒计时,预期计划按部就班进入最终布展阶段。全体工作人员分成六组,每组负责一个展厅,分工协作,布展工作井然有序的进行。由于每件作品装裱的底色、形制以及每个展厅墙面规格各不相同,既要突出局部的庄重美观又要保持整个展览形式的协调统一,以至展签内容的核对、粘贴等每一项细节都全力做到尽善尽美。工作人员反复计算、演示、调整,作品悬挂之后又再次进行必要的微调。经过悉心的努力,典雅静谧、雍容肃穆的展厅效果终于和盘而出。

    此次展览展厅整体设计效果的高度完美,展出形式上的别具匠心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长卷的展示,一改以往受展柜长度影响只可远观的陈式,所有长卷均以水平悬挂的方式陈列于由钢丝从大厅上空悬挂的长条木板上,观众能够直接欣赏到完整的长卷作品,拉近了作品作者与观众的距离。

    四、结语

    书法艺术走进美术馆,为中国书法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参考借鉴,从而切实地发挥了美术馆对当代书法乃至文化建设的发展所应起的现实推动作用,填补了美术馆在以往对书法艺术的观照中存在的空白。

    伴随着书法艺术为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所广泛接受,其独特的装饰性越来越为大家所喜爱,大量的书法作品走入我们的书房、客厅之中、案几、墙壁之上,更多新形式新面貌的书法作品应运而生。我想,这不断为书法家提供着宝贵的创作灵感和思路,不断丰富着书法艺术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为书法展览走入美术馆提供了素材,“书法艺术走入家庭”应该是个非常有意义的展览主题,期待着它尽快得以实现。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