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若蕙兰——杨炳延的书法艺术解读[图]

时间:2009-03-27 15:01:52 |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读杨炳延的书法作品,总能让人感受到一股淡淡的蕙兰清香迎面而来。按理说,书法是视觉艺术,是用眼睛来欣赏的,但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就容易让欣赏者产生艺术通感。我们读《兰亭序》,总感觉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气韵,读《祭侄稿》总感觉有一种悲壮雄强的气势,读《寒食诗帖》总感觉有一种奔放雄浑的气度,这些艺术作品中透发出来的或似兰,或似梅,或似菊之芬芳。这就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杨柄延的书法创作就十分注重这种魅力。

杨炳延出身于中医世家,幼受庭训,书法上,练就了一手童子功。在谈到学书经历时,杨炳延曾

深有体会地说:学书法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自己小时候学过赵雪松,临过唐楷。70年代学《九成宫》、学《兰亭》。兰亭笔法变化极为丰富,不易临。20世纪80年代杨炳延进入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学书法,系统地学习了书法史,以及临习了书法史上的诸多名帖。如:甲骨、钟鼎、石鼓、小篆、魏碑和晋、唐、宋、元、明、清以来的正、草、隶、篆、行中的许多名帖都一一认真临摹——分析——再临摹——再分析,不断地领会每一种书体中的形质所透发出来的意韵。可以说,这一时期是杨炳延对书法艺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的质的飞跃的阶段。用他自己朴实无华的话说:就是有了这个基础,再临《兰亭》、《祭侄稿》等等,感觉就不一样了,才会临得进去。

20世纪90年代,杨炳秉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后,先后在国家文化部人事司、国家图书馆和中国美术馆担任领导工作。在繁忙的政务工作之余,他始终坚持对书法艺术的孜孜追求,并乐此不疲。他在遍临历代名帖的同时,对人称欧阳询“史事三帖”的《梦奠帖》、《卜商帖》和《张翰思鲈帖》(又称《季鹰帖》),以及《行书千字文》用功尤勤。围内人士称他“唤醒欧公细论书”。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杨柄延走进了传统,走进了历代书法诸大家,特别是走进了欧阳询。如果说,欧阳询的书法具有厚朴、劲凌、秀润、庄重、典雅之美的话;那么,杨炳延的书法,不仅继承了欧氏书风,而且具有了自我的秀逸与韵律之美。如果说,欧阳询的书法透发出来的是具有鲜鲜霜中菊的气息的话,那么,杨炳延的书法还多了些悠悠蕙兰香的气质。

杨炳延在对传统书法经典的继承和融入时代精神的创新上,始终坚持“师古不复旧,创新不弃宗”为求学之本,反映在他的书法作品中是传统文脉、书脉的纯正和书法气息的清新。他正走在传统文化的正脉上,实践着他的书学思想,向着他的书法艺术的理想彼岸前进。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