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ć)10月11日在“能量转换”展览媒体见面会上,艺仓美术馆
文_林霖
如今说到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ć),圈内人自然是再熟悉不过,对圈外人来说也是一个自带流量的名字。被誉为行为艺术教母的她,曾经惊世骇俗、勇敢无畏、敢爱敢恨,用作品尖锐表达观点和诉求,还有她与乌雷的旷世奇恋,都让人津津乐道。或许,她也在某种程度上符合人们对于一个艺术家的全部想象。
10月11日,上海艺仓美术馆举办了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在中国的首次美术馆个展“能量转换”。在开幕当天,行动不便的艺术家依然克服长途飞行的困难,亲赴美术馆现场与中国观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可见她的诚意及对本次展览的重视。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在VIP日与观众交流,艺仓美术馆
玛丽娜说,这是一场“回归故土”的展览。“距离乌雷和我走过2500公里、最终在中国长城中段上相遇已经过去36年了,我非常期待在上海举办此次展览”——这场展览的作品灵感来自1988年那场举世瞩目的行走长城的行为艺术。当然,当时玛丽娜并没有意识那些山川草木会成为晚年作品的归宿。值得一提的是展厅的四楼是艺术家为艺仓美术馆特别订制的场域作品,要求观众寄存手机和包、穿鞋套进入,然后在志愿者的引导下,与这些作品发生互动。
这件作品可能因为“仪式感”太足,在社交媒体上有质疑的声音批评整场展览太过于玄学,有点晚年败好感。其实这种论调可以理解,争议性和话题性素来就是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的特点(这倒并不是说她有意制造这种争议)。这种现象倒也是有点像当年波普艺术曾经做为先锋姿态横空出世,但在后来的发展中成为曾经反对的对象,成为一种批量流水线般的生产和消费的“景观”。
“能量转换”展览现场,艺仓美术馆,2024
但我想说的是,在这场展览中的确是看不到早年尖锐大胆的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也不再是义无反顾、意气风发、惊世骇俗的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我们不妨这样想:当你的人生走到暮年、最爱之人已离世,这时候对你来说活着的意义还会是什么?是年少时的梦想?渴望?世俗的盛名?花不完的金钱?斗不完的人际关系?沾沾自喜的容貌?……如此等等,我反倒觉得这是一场令人动容的、真诚的展览。
展览的题眼是“须臾之物” (Transitory Objects)——这也是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在专门为艺仓美术馆录制的视频里强调的概念。须臾到底是什么?在展览入口播放了一段艺术家为中国观众特别录制的视频,她说希望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去与这些“须臾之物”相处,它们包括了展厅里那些地质材料、水晶矿石,她希望观众能与这些物品互动,进而去感受这些物品与我们产生微妙的链接与感应,去体会她在长城上行走时的感受,可能还涵盖一种抽象意义上时间的流逝。
“能量转换”展览现场,1988年阿布拉莫维奇行走长城之旅的影像回顾
1988年,玛丽娜与乌雷共同徒步穿越了整个中国长城,前后耗时3个月。当他们在二郎山相会时,也是分手时。分手后他们彼此不再见面,直到二十二年后,阿布拉莫维奇在纽约MoMA进行了一场名为“艺术家在现场”(The Artist is Present)的行为艺术,玛丽娜在博物馆中静坐700多个小时,与1500个陌生人对视;无论对视者如何喜怒哀乐,阿布拉莫维奇都如同一尊雕塑般平静,直到乌雷出现,一切平静都被打破,两人眼含热泪、彼此双手紧紧相握,一切尽在不言中。
拜伦《春逝》——
“假若他日相逢,我将何以贺你?
以眼泪,以沉默。”
而今,乌雷也已在2020年离开人世。
“能量转换”展览现场,艺仓美术馆,2024
于是恍然,这个“须臾”难道不正是人类短暂的生命吗?还有那稍纵即逝的爱情……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些水晶石、矿物质,其实是她对乌雷的思念。生死自古是人生的议题,也是人类文明未竟的哲学难题。以当今最前沿的宇宙学来说,目前观测到的结果显示,宇宙中的物质或能量组成中普通物质(或重子物质)只占约5%,而剩余的95%由暗物质和暗能量占据;也即是说,当前宇宙中超过三分之二的物质或能量是由暗能量构成的。因此,不要用我们有限的知识否定一切未知;这是一件应以敬畏之心对待的事情。而且说白了,艺术本身很多时候也是“玄学”不是吗?还是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说得好:“艺术和宗教皆能移山——虽然两者都是幻象。”而勇气、爱、宽容,是千百年来人性不变的光芒。
在展览的个人回忆部分,我们看到了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与约瑟夫·博伊斯的联系,当时还是学生的她深受博伊斯“社会雕塑”理念的启发。所谓社会雕塑即“扩展艺术”(Expanding Concepts of Arts)的理念,其口号“人人都是艺术家”振聋发聩,将个体视为社会中的“雕塑”单元,并非囿于艺术本体本身,而是应置身于社会环境中行走、实践才能生成艺术。这种万物平等对理念其实很乌托邦,但博伊斯对艺术观念对拓展是大大往前迈了一步。
“能量转换”展览现场,艺仓美术馆,2024
有意思的是,博伊斯也提到了能量转化的不可言说性。他曾做过一场著名的行为艺术《如何向死去的兔子解释绘画》,全程充满象征主义甚至是神秘主义,让人想到奥迪龙·雷东的画面。在这场持续三个小时的行为中,博伊斯把蜂蜜和金粉涂满脑袋,而这种黄金的视觉效果意味着太阳的能量;蜂蜜象征着重生,他左脚的钢与右脚的毛毡鞋底分别对应着坚硬的理性和精神的温暖。至于兔子,或许是“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动物代表。在他看来,兔子与人无异,死与生也并无差别,而艺术显然就是两个不可沟通之物中间的媒介,传递着神秘主义的能量。
而在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的身上,我们更是看到了身体、精神与他人纠缠的无数种可能,也是萨特“他人即地狱”在艺术领域的直观镜像。如今,这些水晶、矿石,即便是不认可其理念的人,也无法否认,在四楼的灯光与水晶三角之下,那些冥想的人、缓慢行走的人,他们都是真实的人。而艺术,即便被“误解”也依然是一种无远弗届的能量。
“能量转换”展览现场,艺仓美术馆,2024
与艺仓美术馆创始人张熹的对话
L:林霖
Z:张熹
L:艺仓美术馆是如何决定邀请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到艺仓美术馆做展览,成为艺术家在中国的第一个美术馆个展的?
Z: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的作品对中国观众并不陌生,以往以单件、一组作品或画廊代理方式来中国展出过不少,但以美术馆个展规模的呈现,我们确实是国内第一家。当然,这里有一个前置背景:经历过之前三年疫情,对美术馆的人流量影响非常大,似乎人们没有之前那么愿意走进美术馆了。那么在我们运营者角度来说,很需要有一个有影响力的艺术家来让观众对美术馆重拾信心。在各种机缘下,我们找到了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正好也了解到玛丽娜最新创作的这组作品,我们也觉得很应景,于是就有了这场展览的缘起。
展览现场,关于阿布拉莫维奇家庭背景与成长经历的影像
L: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本身和中国也是很有缘分。
Z:她出生并成长于和我们一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小时候接受过马列主义教育。在本次展览对父母的回忆中,我们也能了解到她的父母都是支持铁托的共产党游击队员,父亲后来成为二战英雄,母亲则是少校军官。玛丽娜和我们说过“我是一名战士”。所以她即便行动不便坐着轮椅,依然飞越太平洋亲临美术馆现场布展,开幕当天也来了。这一点让我们美术馆的团队都非常感动,也深受鼓舞。
L:1988年她和乌雷的那场惊世骇俗的长城行走也是留名艺术史的佳话,这次中国个展的缘起也在这里。
Z:是的,玛丽娜当时走长城的时候,沿途就发现了一些矿石、水晶,她说当时有感应到能量,也有搜集一些。但很多时候还是需要时间沉淀出来。
“能量转换”展览现场,艺仓美术馆,2024
L:能量很多时候是需要唤醒的。
Z:对,我们展览策划的初衷也在于这里,是希望能挖掘大家内心的能量,同时也希望大家在繁忙的生活和工作之余,能花个十分钟、二十分钟、三十分钟去摆脱日常习惯、去丢掉手机,仅仅是和自己相处。我们能做到吗?我们现在即便是周末,早上醒来,充满能量,朝气蓬勃,但之后我们就会出门找杯咖啡喝,或者看一场电影,然后还会做很多事情,但我们可以“不做”事情吗?我们的身体什么时候已经如此多地与社会链接,都有了一套固定模式。其实这也和我如今的人生阶段相关,最近正好我希望也能藉由此机调整自己的状态,给予自己一些治愈的能量。
L:所以可以理解为——在这个展览中,我们不是要去寻找某些确定答案,而是“不去做”本身,不带有目的,纯粹是在展厅行走、体验。
“能量转换”展览现场,艺仓美术馆,2024
Z:是的,我们去美术馆一般都会有惯常思维,下意识地抬头“看”画。而玛丽娜是希望观众可以去链接作品,体会一个“缓慢”的时间过程。所以我们相信是一场能改变传统观看思维方式的展览。
L:与观众互动其实是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从她创作行为艺术伊始就具备的特点,邀请观众共同参与才是作品的完成态。
Z:但这种互动并非时下流行的沉浸式所具有的那种游戏般的互动,也并不仅仅是观众参与才算作品完成那么简单。她的思路是:对于第三者/旁观者来说,看到的才是作品的完成态。
“能量转换”展览现场,艺仓美术馆,2024
L:这真的是很有启发意义的视角!那么,在美术馆为这次展览的布展中有遇到什么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
Z:主要还是技术上的难点,因为工程师来自全世界各地,比如西班牙、美国、英国,都是玛丽娜常年合作的团队成员了。然后就是那些水晶、矿石运输涉及的进出口问题。最后就是如何去理解艺术家的理念对布展工人也是一个挑战(并非挂画、摆装置那么简单)。
“能量转换”展览现场,艺仓美术馆,2024
L:展览开幕迄今,很多人可能会把这个展览和“艺术疗愈”联系在一起,那么这个领域是否就是你们想要涉及的呢?
Z:其实我不太喜欢“疗愈”这个词,有点简单化了,也局限了艺术家的理念和作品所能延伸的疆域。要我说应该说是——“艺术节介入社会的切入点”。
L:是啊,当代艺术被误解也是作品的一部分不是吗?一种新的当代艺术样态。(本文图片由艺仓美术馆提供)
“能量转换”展览外景,艺仓美术馆,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