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会人员合影 王彬摄
文_ 韩晓雪
2024年9月22日,艺术赋能乡村建设高峰论坛暨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艺术乡建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北京成功召开。文化和旅游部原副部长项兆伦、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党委书记喻剑南、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所长王延中、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吕品晶、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焦兴涛,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麻国庆以及来自全国92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和相关单位代表出席此次成立大会。会议开幕式由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党委书记喻剑南主持,成立大会由线下和线上同步进行。
文化和旅游部原副部长项兆伦致辞 王彬摄
开幕式上,文化和旅游部原副部长项兆伦在致辞中指出,艺术乡建体现了艺术主动参与中国乡村的现代化建设,有利于丰富城乡文化多样性,提高乡村居民文化和艺术素养,提升社会整体文明水平。艺术乡建要牢牢扎根中国大地,要有开阔的国际化视野,团结艺术学、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不同专业学术力量,了解不同乡村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关注乡村人口与自然状况,行政布局的动态变化,重视艺术乡建与经济业态发展的有机融合,让艺术乡建形成社会共识并自觉参与实践,实现艺术乡建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东南大学特聘首席教授方李莉致辞 王彬摄
中国艺术人类学会会长、东南大学首席教授方李莉在致辞中介绍了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的背景与当下概况,详细介绍了艺术乡建的发展历程与具体案例。她表示,艺术乡建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是顺应乡村振兴国家发展战略的时代需求,建立全国性的艺术乡建学术组织,共建一个跨领域、跨学科、跨行业的合作平台,推动高校师生深入乡村参与田野考察,挖掘在地文化与艺术基因,激活乡村遗产资源,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所长王延中致辞 王彬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所长王延中指出,乡村振兴肯定不仅是经济的振兴,也包括文化的振兴,文化的振兴要有艺术性和人民性,要把乡村生态建设和人的现代化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吕品晶致辞 王彬摄
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吕品晶在会上指出,艺术乡建作为一项融合艺术、文化、经济和社会多领域发展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已经成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艺术乡建已经从早期艺术家的个人行为发展到高校为单位参与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艺术人类学学会艺术乡建专业委员会的成立,也意味着艺术乡建将更加关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加注重跨学科的融合和创新,更加强化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焦兴涛视频致辞 王彬摄
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焦兴涛提出,艺术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和最具创造力的实践,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乡建要坚持以人为本,根植乡土的原则,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和价值,需要注重实践创新,融合发展,激发乡村的内生动力,把艺术元素融入到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艺术院校要积极发挥学科特色和人才优势,围绕乡村规划、创意设计、艺术旅游、数字文化、乡村美育等重点领域,将乡村建设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相结合,以新文科建设为契机,推动学校建设、专业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服务乡村振兴。
南京传媒学院副校长陈小波 王彬摄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学术院长黄宗贤发言 王彬摄
此外,南京传媒学院副校长陈小波主持了主旨发言环节,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学术院长黄宗贤围绕艺术乡建为何、艺术乡建何能、艺术乡建何为展开发言,他认为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关注艺术乡建、投入到艺术乡建中,背后是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现实的需求。黄宗贤教授还指出艺术乡建绝对不是艺术的事实,更不是艺术的空间回忆。艺术乡建是生态体系的重构与再造,是人与生活实践关系的重构,是一个系统化的体系建构。对于如何把握艺术乡建的维度,在黄宗贤教授看来,要避免同质化的问题,应当考虑到中国人基于农耕文明而形成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一厢情愿的植入艺术家的理念,应当充分尊重乡民的主体性。最后他表示艺术乡建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必将推进艺术乡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王廷信在发言中谈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依然在农村,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承载着乡村文化企业的发展,这一情况决定了乡村振兴中的两大问题,一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资源价值的重估。站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立场推动乡村社会发展的同时,要注意当下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并置,因此要立足时代的发展趋势,借助传统文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二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尊重传统文化的激励,传统文化的基因禀赋集中体现了民众自觉自愿的创造性,要高度重视民众创造艺术的自觉性与创造性,重视与发掘乡村文化资源,创设出更好的机制与更加充足的战略投入,让中国传统文化在乡村发扬光大。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建民发言 王彬摄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建民围绕“面向实践的‘艺术乡建’民族志”展开发言,他在发言中谈到艺术乡建是场景性的动态过程,多种力量在参与“艺术乡建”的过程中构成了一种动态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王建民教授强调艺术乡建是艺术家向民间社会学习,是民间社会给艺术带来能量,而非艺术家给民间赐予了什么。乡民主体性及乡民的美学观应当是“艺术乡建”民族志研究中的核心议题。艺术介入乡村建设最终还是建设乡民的乡村。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刘能发言 王彬摄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刘能围绕乡村现代性和艺术乡建展开发言,就“乡村现代性”这一议题,刘能教授结合相关案例对乡村(传统村落)如何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主阵地、乡村如何成为人类情感的最主要的保留空间、城乡一体化前景下农民的法律地位带来的社会优势如何发扬、乡村青年女性作为改革开放以来相对获益程度最高的一类社会主体,她们的未来作用如何发挥、农民共同体中的“传统”组织范式如何在“现代性条件”下生发新的活力、互联网技术、智慧治理和乡村公共性再造的可能性六大问题作出分析与回答。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杨民康 王彬摄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杨民康从乡村振兴场景下,基于“传承建构”理念下的非遗传承与保护、利用非遗资源在文化产业中进行的创造性转换、在非遗资源基础上形成的创新与发展三方面探讨传承、建构、创新三层面的相互关系。杨民康教授指出在这三者之间,经常只谈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忽略建构的概念与因素。他以非遗音乐为例认为应当融入更多立足于文化产业应用的目的,纳入种种建构和创新的意图与思想,从而有利于音乐非遗和其他转化变迁之间的互相调试和进一步发展。
浙江省文艺家协会秘书长沈勇发言 王彬摄
浙江省文艺家协会秘书长沈勇从“艺术乡建”在浙江的发展现状、浙江艺术乡建面临的新态势、对艺术乡建的思考三方面发表主旨发言。关于浙江省艺术乡建的现阶段状态,他强调了浙江省地理地貌独异性,人文资源的丰富性等因素带来的影响,并围绕文联主导、社会助力、名家带动、创客加持,联系实际案例,分析浙江省艺术乡建的五大模式。对于浙江省艺术乡建下一阶段的发展,他提出“两融”局面下的产业发展诉求、主体多元下的可持续发展需求、结构变化下的多元化诉求三方面,提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
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麻国庆评议 王彬摄
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麻国庆在评议中指出各位专家核心讨论了艺术乡建如何建设的问题,他强调乡村建设是社会建设,艺术乡建背后隐含着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主动和被动的问题。艺术乡建的过程实际上是建立一个乡村共同体,其背后隐含的是社会认同与文化认同。当文化权利变成共享权利时,这一共同体应该是无限的。
与会人员参观艺术乡建案例展览 王彬摄
与会人员参观艺术乡建案例展览 王彬摄
开幕式后,与会人员参观了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高校代表的艺术乡建案例展览。
与会专家分组讨论 王彬摄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副所长孙晓霞研究员总结发言 王彬摄
下午,来自全国92所院校的专家、学者和相关单位代表分为三组进行讨论。其中第一小组围绕“中国式艺术乡建与乡土中国”展开讨论,上半场由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美美与共”文化创新发展专委会主任张喆主持、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二级教授徐平评议,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向勇、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王天祥、河北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董小龙、湖北美术学院研究生处处长尹传根、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张朵朵、艺术中国主任刘鹏飞参与发言。下半场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美术观察》杂志社副主编缑梦媛主持、北京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发展中心副主任、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色音评议,蕉林设计事务所总设计师张迎军、潍坊学院副教授董小慧、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副教授荣树云、湖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系主任吴秀丽参与发言。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副所长孙晓霞研究员在小组总结中谈到20世纪早期的思想震荡,大众在此之后接受了纯粹的西方美学观或艺术观,但艺术的概念在时刻变化,其丰富性远超今人的概念界定。21世纪的美学、艺术概念都是在中国土地上的再塑造。她指出中国从2006年到2024年间的艺术乡建出现了由外而内、由拯救到共生的转变,是观念的改变,也是相关理论变革的一种动态体现。
与会专家分组讨论 王彬摄
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王天祥总结发言 王彬摄
第二小组围绕“艺术乡建与新质生产力”展开讨论,会议上半场由东南大学校长办公室副主任刘丽勤主持、中国美术学院美丽中国研究院副院长汪莎评议,河北美术学院非遗教研室主任唐景词、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屈行甫、四川美术学院副教授周彦华、安徽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程波涛、云南大学教授向丽、贵州大学教授黄桂娥参与发言。会议下半场由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艺术与设计文献研究所所长王任主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王可评议,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陈晓阳、东华大学中华视觉形象研究基地教授季中扬、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卢文超参与发言。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王天祥在总结发言中将小组与会专家的发言归纳为价值的立场、案例与方法、理论与视角三个方面。他指出案例与方法包含了社会设计鼓励资源的结合和帮扶、空间营造、社会参与、乡村资源和影像艺术等关键方法。王天祥教授强调了小组与会专家多次提及的本土美学、结合、重构等,他认为或许可以将关键词研究与讨论共同体研究的路径与方法作为工作展开的重点。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向勇总结发言 王彬摄
第三小组围绕“艺术乡建理论反思与社会实践”展开讨论,会议上半场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任编辑项江涛主持、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邓佑玲评议,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沈勇、中科元宇宙文明创新应用中心研究员、首席专家杨晓华、东华大学服装与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庆军、河北大学副教授王志亮、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朱利峰、《当代公共艺术丛书》编委会主任文山参与发言。下半场由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处长、副研究员林苗苗主持、北京大学研究员、商务印书馆编审白中林评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教育处处长、研究员王振波、大兴区黄村镇三间房村王亮、通州区永乐店镇西槐村书记王泽浩、大兴区魏善庄镇赵庄子村书记韩春光参与发言。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向勇在总结发言中强调了作为高校学者在参与艺术乡建时所思考与探寻的问题,即如何从实践当中提取理论、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围绕艺术乡建的理论建设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与形态呈现。他指出艺术乡建的理论建设与实践发展都逃不开历史的立场选择,一是艺术乡建的历史根脉坚守与创新,二是艺术乡建发展的效益评价的立场,这些立场决定了如何推进艺术乡建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发展。
此次论坛为艺术乡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突出了艺术在乡村建设中的关键作用,强调了高校在乡村建设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角色。
中国艺术人类学会会长、东南大学首席教授方李莉为理事单位授牌 王彬摄
授牌现场 王彬摄
此外,会上举行了专业委员会成员选举和授牌仪式,方李莉当选专委会主任,赵天为、向勇、王天祥、王可、张晓虹、沈勇、林苗苗当选专委会副主任,安丽哲当选专委会秘书长,缑梦媛、荣树云、周渝、张潇琳、鲁硕、杨国、王彬、范晓颖当选专委会副秘书长。程万里、卢文超等37人当选专委会常务理事,黄孙权、李政等44人当选专委会理事。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14家单位获得理事单位授牌。
中国艺术人类学会会长、东南大学首席教授方李莉总结发言 王彬摄
闭幕式上,方李莉教授从历史和现实的维度总结了艺术乡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她认为艺术乡建并不是某一专业,而是社会转型的预示。在复杂社会的时代,每个人都要进入理论思考,共同的理论互动思考与学术讨论是方李莉教授建立这一平台的目标,她呼吁建设艺术乡建学术共同体,共同致力于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的数据资料和理论据。最后方李莉教授对于艺术乡建专业委员会的未来发展提出愿景,希望将研究实践中积累的理论思考,转化为学科概念,提出关键词,促进蓝皮书出版,推动“艺术乡建学”的成立。
艺术是乡村振兴的“强引擎”,中国首个艺术乡建专业委员会将以艺术人类学的专业视角,紧紧围绕国家乡村振兴的问题,联合全国各艺术院校及相关教育单位、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科研机构等开展艺术领域相关工作。推动高校师生深入乡村加强调查研究,让艺术激活乡村内生动力,开启以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与理论新探索之路。
(作者:韩晓雪 资料来源: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艺术乡建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