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当林风眠再遇吴冠中,中华艺术宫开年大展“中国式风景”

当林风眠再遇吴冠中,中华艺术宫开年大展“中国式风景”

时间: 2024-01-29 16:37:31 | 来源: 艺术中国

展览现场

撰文_杨霁

林风眠与吴冠中,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中熠熠闪光的两颗巨星。1月27日起,中华艺术宫推出“中国式风景——林风眠吴冠中艺术大展”,首次全面回顾两位艺术大师的非凡成就,奉上一场史诗级的艺术对话。

这场开年大展堪称国内最大规模的林、吴艺术展览,展出两位画坛巨匠的200件(组)代表性作品,包括中国画、油画、水彩、素描等多种门类。展览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联手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上海中国画院、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共同主办,汇集京、沪、粤、浙各大艺术机构林风眠、吴冠中珍贵藏品,其中二人成熟时期精品约占半数,盛况空前。

展览现场

展览将研究和策展的目光聚焦于中国画的现代化转型和创新性发展,梳理并呈现了林风眠、吴冠中对时代之问的“回答”——融通中西古今的创新精神,用艺术探索开创的“中国式风景”。

展览现场

大展总策展人、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陈翔指出,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也是中法文化旅游年,林风眠和吴冠中都曾留法学艺,在水墨艺术国际化、油画艺术民族化上都卓有建树,各领风骚。两代人持续接力创造出的“中国式风景”兼具了国际视野、时代经验、本土逻辑、传统精髓、东方韵味和中国气派,创建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成功样本。在今天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之时,这两份样本已显示出异常可贵的当下价值。此外,两位艺术家也都与上海有深厚渊源,彰显了海纳百川的上海城市品格。

两座高山,左右而立

此次展览的核心展区是“林风眠”、“吴冠中”个人展区,两大展区以二人各自的艺术生涯发展阶段为线索展开叙述。展区位置左右对称,意在同时呈现两位艺术巨匠重要题材的比对展示与专题研究。

林风眠展区

迈入左侧展厅,将走进林风眠的艺术人生。林风眠(1900-1991)出生于广东梅江边上的一个山村,6岁开始学画,19岁成为最早一批留学法国的中国艺术家之一。他既深耕于中国画笔墨的传统,亦在赴欧学习中吸收到印象派、野兽派和立体主义等重要西画流派的养分。

林风眠展区 摄影:杨霁

回国后,经过执管院校阶段(1926-1938)实施救国抱负的艺术运动,以及艺术探索阶段(1939-1950)个人化、内向化的创作实践,林风眠个性显著的“风眠体”在1950-70年代臻于成熟,而后在晚期阶段(1977-1991)体现出更深的人生思考和宁静淡定的特点。

“林风眠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已是世界公认的”,英国牛津大学学者苏立文曾如此评价。作为“中西融合”思想的开拓者,林风眠的艺术主张与实践丰富了 20世纪中国绘画的理论和创作探索,也给众多后来者如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等以启蒙。

吴冠中展区

如果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是林风眠其人其艺的写照,那么吴冠中的形象则是一位进取的狂者、一个奋斗不止的艺术战士。他被视作开辟白话文式国画(现代型水墨)新篇章的“画界鲁迅”,其“笔墨等于零”等先锋言论曾引起广泛关注和持久论战。

吴冠中展区

展览右侧展厅呈现了吴冠中艺术生涯的脉络。出生于1919年,吴冠中在1936-1950年间于杭州国立艺专学习并赴法留学。回国后,他起初探索油画民族化(1951-1974),及至1975 -1999年进入油画民族化、国画现代化并进的成熟期。生命的最后十年(2000-2010),吴冠中的艺术创作进入更为自由的境界,无问东西古今、抽象具象或油画水墨之差异,一切创作手段都让位于情感的自由抒发。

吴冠中展区 摄影:杨霁

1992年大英博物馆曾举办吴冠中个展,打破大英博物馆只展文物的不成文规例。国际著名艺评家、《国际先锋论坛报》艺术主管梅利柯恩评价吴冠中:“发现一位大师,其作品可能成为绘画艺术巨变的标志,且能打开通往世界最古老文化的大道。”而吴冠中在九十自序中则把自己比作一头“北方的黄牛”,他写道,“艺术是野生的,艺术家的要害在个性,拒绝豢养,自生自灭,饿死首阳而不失风骨。”

三道选择题,时代之问

面对性格迥异又紧密联结的两位艺术大师,此次展览特辟“主题演绎区”,对二人艺术探索的共性进行了梳理,提炼出三个话题——“中西之调和”(横向空间之维)、“笔墨的转向”(纵向时间之维)、“为人而艺术”(内外精神之维)。

这三个话题是林、吴二人在各自历史时空下所解答的三道选择题——拥抱外来文化,还是固守纯粹的民族性?随顺时代创新,还是恪守旧有笔墨套路?迎合时流时风,还是表达自我自立门户?这三个话题亦是打开此次展览的三种思考维度,策展团队将“主题演绎区”置于开端,正是以此作为引入并贯穿整场展览,带领观者深入两位大师的艺术道路。

主题演绎区

第一种维度“中西之调和”源于东西之争——20世纪以来,面对外来的西方文化,该采取何种立场和态度?林风眠和吴冠中皆以实际行动做出了回答:他们先后留学法国,又都选择回到故土、服务祖国;在融合中西艺术的应对上,他们最终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立足中国传统对接现代艺术,以东方气韵、中国精神吸纳并融合西方艺术的先进技法,推动实现了传统国画的现代化和西方油画的中国化。

捧白莲红衣仕女,林风眠,纸本设色,1960年代,68cm×65cm 

青桃盘仕女,林风眠,纸本设色,1960年代,68cm×67cm

林风眠中西融合的成果是创造了不论媒介、画种的绘画类型“彩墨画”。他借西画的光、色、造型、结构等使传统水墨画的面貌大为改观,并完成了光、色、墨的有机结合,而对中国传统根基的坚守则成为其作品的底色。

譬如此次展出的其代表性的仕女画——包括最受人喜爱的《捧白莲的女子》《青桃盘仕女》等,画中时常出现马蒂斯式背景、莫迪里阿尼式仪态,以及源于西方现代艺术表现观念的高度简化凝练的图式,但同时画中女子又充满含蓄清雅的中国古典韵味,甚至含有来自唐宋瓷器、敦煌壁画的灵感。

水田(一),吴冠中,木板油画,1973年,47cm×60cm

鲁迅故乡,吴冠中,木板油画,1976年,46cm×46cm

吴冠中在前辈林风眠的“中国画去向何处”难题之外,还多了“油画如何民族化”的审慎思考。最终他选择水墨、油画并进,自由出入于梵高、马蒂斯、波洛克等西方现代派大师之间,形成了画风多变但主线贯通的、具有中国气质的油画和具有现代意味的水墨画。

例如展览中其探索期的油画《水田(一)》、成熟期的油画《鲁迅故乡》,均蕴含着一种散逸、宁静的水墨气韵。而水墨作品如巨幅彩墨画《狮子林》,则以东方之韵吞并西方形色,是其1980年代绘画中面貌最新、最具现代精神的水墨画作品。

狮子林,吴冠中,纸本设色,1983年,173cm×290cm

第二种维度“笔墨的转向”探讨古今之争——如何对待既有的笔墨程式,意味着对待传统和创新的态度。在探索国画的改造方式和发展方向时,林、吴二人都对传统笔墨进行了大胆的突破。

秋鹭(之一),林风眠,纸本设色,1970年代,68cm×68cm

林风眠认为,现有艺术法则一旦不再适合创新表达,就应该打破。他基于“中西调和说”而创造出的线条流畅、迅疾、灵动、露锋有时粗重,突破了过去强调书法用笔的传统笔墨规范。其花鸟画作品如《秋鹭(之一)》中,线条时常具有流利而近乎凌厉的特点,林风眠曾表示自己总想用毛笔画出铅笔一样的线条——有点像唐代的铁线描、游丝描,又有点像西洋画稿子、速写,但他却是用毛笔来画。

紫禁城,吴冠中,纸本设色,2006年,44.5cm×48.5cm

吴冠中和传统笔墨进一步划清了界线。他提出“笔墨等于零”,认为笔墨只是工具和手段,不应成为创作的桎梏。因此他从造型、点线面的构成和色彩关系等入手,自由地使用水墨媒材,甚至用排笔、大刷子或针筒注射隔空滴洒等方式去打造各种画面效果,由此打开了水墨艺术的更多可能性。

紫藤,吴冠中,纸本设色,1991年,70cm×140cm

第三种维度“为人而艺术”是对艺术本质的探索——艺术为何?面对这道选择题,林风眠和吴冠中再次做了异于时人的解答,认为艺术应表现生命、表达情感,服务于人类。

林风眠曾撰文指出:“画家的感觉,他的爱、他的生命的尊敬,是奇迹之仅有的因素。永恒的美的主题是人。说得更好些,‘主题’就是‘人’。”林风眠反复画的花和鸟,其实也是人;再三描绘的风景中,藏有他对家乡和土地的记忆。而吴冠中亦以作品的感情作为衡量作品好坏的标准。

猫头鹰,林风眠,纸本设色,1960年代,45cm×45cm

柳林,林风眠,纸本设色,1950年代,66cm×66.5cm

两人也都强调艺术中的形式美及其独立价值。尤其20世纪80年代以后,吴冠中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他将造型原则和形式美感居于首位,总能以点线色画出自己内心的风景,也画出了所有人的故乡。

武夷山村,吴冠中,纸本设色,1989年,70cm×140cm

入孔林,吴冠中,素描,1980年,27cm×67cm

策展人项苙苹表示,本次展览的主题“中国式风景”,既是用“中国式”的提法表明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又借用西方风景画的“风景”二字(而非中国画的“山水”)以表明中国近现代艺术学习和吸收西方艺术的史实。同时,中文“风景”二字也包含自然风景(风光)、社会风景(风情)和精神风景(风骨)等意味,可充分涵盖林风眠和吴冠中多元的创作题材。艺术家苦心孤诣多年创造了人性的风景,生命的风景,内心的风景,以毫不费力的美给人以慰藉,这正是林风眠、吴冠中艺术探索的意义,也给予今人以启迪。

一个艺术的春天,迎接广阔的未来

林风眠展区中第一件印入眼帘的画作是《春天》。画面中以彩色墨点和绿色粗笔涂抹出的树木交织出春日交响曲,让人联想到印象派明亮的色彩。这幅画被策展团队挂在林风眠肖像墙上,仿佛在他的画室中摆上了一束鲜花。

春天,林风眠,纸本设色,67cm×67cm

吴冠中展区的结尾处亦有三幅有关春天的作品,包括其生前最后一幅画作《最后的春天》——这幅画因其特殊意义而不做托裱、平放于展台上,画面中充盈着跳跃的节奏律动与迸发的生命活力,将春天化作细长柔软的线条、浓淡相宜的点彩,展现出吴冠中在生命尾声时依然沉浸于美的创作中的恣意和自由状态。

最后的春天,吴冠中,纸本设色,2010年,72cm×96cm

“两位艺术家都在追寻一种艺术的春天”,策展团队这样解释布展中的这一巧思。而林、吴二人春天般蓬勃、革新、温暖的气质,不但为中国及世界艺术创生出新鲜的风景,也至今向普罗大众传递着力量与美好。这种气质弥散于这场林吴大展中,也将延续至墙垣之外的广阔未来。

主题文创及餐饮区

追随林风眠和吴冠中“为人而艺术”的脚步,中华艺术宫也将在展览期间同步推出林吴主题的文创、餐饮,以及City Walk等一系列公教美育活动,让高雅艺术走进寻常生活。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党委书记、执行馆长王一川表示,中华艺术宫作为上海地区唯一的一家国家级重点美术馆,践行“城•人知美”的宗旨,始终秉承社会大美育的重任。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方世忠则期待市民游客能够“来上海看美展”,沉浸式体验“中国式风景”,从中华文化和中华美学中得到心灵的滋养、汲取奋进的力量。(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中华艺术宫提供)

展览海报

当林风眠再遇吴冠中,中华艺术宫开年大展“中国式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