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寻梦庐山——36位中外艺术家探寻庐山多元美学

寻梦庐山——36位中外艺术家探寻庐山多元美学

时间: 2023-11-02 10:51:26 | 来源: 艺术中国

庐山风光(摄影:刘鹏飞)

撰文_刘鹏飞

庐山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存在。自古就以“雄”“奇”“险”“秀 ”闻名,成为中国南方山水的代表作。当下庐山是众多旅游热点之一,一些网友会拿黄山与庐山相比,认为黄山比庐山景色更美,但在历史上看,庐山冠绝天下,李白、苏东坡、白居易、陶渊明等众名家都曾留下大量佳作。不仅如此,中国传统的理学、宗教乃至近现代的政治、军事和历史都与庐山紧密相关。

庐山在中国绘画史上同样引人注目,中国山水画理论奠基人宗炳是庐山东林寺十八贤之一,故庐山风景与中国山水画理论形成有关。明代沈周的《庐山高》、清朝石涛的《庐山观瀑》、王翚《庐山枫林图》 等都是画庐山的佳作,近代以来,更有张大千、傅抱石、潘天寿、钱松喦 等名家在庐山留下了丹青妙笔。所以庐山被季羡林称为“人文圣山”毫不为过。

领导嘉宾与中外艺术家一起为“悠然庐山 诗画九江”点赞(摄影:胡月)

在当今,各种艺术形态百花齐放,新媒体艺术层出不穷,不同国家的艺术家以绘画这一朴素而古老的媒介重绘庐山会是怎样的情境?2023年10月16日至10月20日,由江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指导,中共九江市委宣传部、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九江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主办,艺术中国、九江美术馆、九江画院、九江市推广庐山画派办公室承办的“画庐山 看中国——2023中外艺术家庐山行”在江西省九江市举行。来自全球六大洲、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36位艺术家相聚一起,四天的时间里,他们先后在庐山仙人洞、锦绣谷、牯岭镇、植物园与秀峰写生创作,呈现出一幅多国艺术家共绘庐山的盛况。

“画庐山 看中国——2023中外艺术家庐山行”活动已经结束,但围绕着庐山、写生绘画和文化交流还有太多值得回味之处。

体验庐山不同风貌

庐山日出(摄影:刘鹏飞)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东坡这首诗点出了庐山的玄奥。与欧洲较多平坦的平原地区相比,中国险峻的山地居多,中国人自古就对天下名山情有独钟,庐山不在五岳之中,但为什么历史上有众多名士对庐山情有独钟?

庐山风光(摄影:刘鹏飞)

在笔者看来,一个人如果不亲临庐山,亲身体验庐山是很难对此有答案的。当笔者从山脚坐缆车向山顶缓缓飞升之时,巨大雄伟的山势、险峻苍劲的石崖、渐染秋色的漫山苍翠和山对面浩渺的九江市八里湖,一副巨大的庐山山水画卷逐渐展开。当我们一行人来到山顶时,俨然来到一座天上山城,这里山势平缓、林木苍润、古老别墅星罗棋布。随后在三天的写生旅程中,艺术家来到了仙人洞、锦绣谷、牯岭镇、植物园与秀峰,仅仅这几个景点就反映了庐山景观的不同侧面。

秀峰(摄影:艾恩)

如琴湖(摄影:胡月)

仙人洞、花径和锦绣谷一带,沿着高低错落的窄小山道行走,一路上山峰竞秀、千岩万壑、层林尽染,美不胜收。著名的仙人洞外的劲松风姿卓越,引的游人如织;牯岭镇的中心广场对面就是漫山异国风情的“万国别墅”,不远处的如琴湖形如提琴,亭榭点缀岸边,湖面如镜,周边幽静的山色倒映其中;含鄱口地势开阔,站在含鄱亭,极目四眺,烟波浩渺的鄱阳湖尽收眼底;庐山植物园是中国第一座亚热带植物园,园内杉柏挺拔,林深幽静,光影斑驳、温室内奇花异草数百种之多;秀峰在古代是庐山最有代表性的地标,这里山势险峻,峡谷幽深,潭水清澈,李白当年赋诗“飞流直下三千尺”之处就在此地。

山岳之美

艺术家伊瑞在锦绣谷巨石上创作(摄影:胡月)

庐山其实是一座“孤山”,位于鄱阳湖平原,突兀于长江南岸,显得格外雄伟峻拔。庐山又形成独立的众多山峰,这才有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不同山貌。庐山受特殊地形和气候影响,山间溪流纵横,山上云雾缭绕,相比中国北方山体更显秀美之姿。我们到访的季节正值庐山秋日艳阳高照,葱郁的山体在阳光下闪耀着丰富斑驳的色彩。

艺术家朝戈在锦绣谷创作(摄影:胡月)


在经历了几天的创作后,很多艺术家对庐山之美深有感触,著名艺术家朝戈感言到,当他来到庐山,立刻被它的丰富性所吸引。北方的山很强烈,但生存艰难;庐山很浩瀚,这里有很高的山和伟大的平原,又很湿润非常宜居,具有自然的诗意。

艺术家在锦绣谷创作(摄影:胡月)

参加本次活动的国外艺术家来自六大洲,各国艺术家的家乡环境千差万别,对中国风景和文化的理解深浅不同,但他们普遍对庐山的景观深有感触。

乌克兰艺术家尤利娅对庐山风景很有感触:“当我看到一幅中国画时,我觉得一定是艺术家自己想象或者创作出来的构图,而当我来到这里,我看到这些竟然发现,你都不用进行构思和创作,所有这些山石、亭台、树木的存在本身就如同一幅画一样,不管你从哪里看,你都会看到一幅绝美的画卷。”

法国艺术家米拉在锦绣谷写生(摄影:刘鹏飞)

法国艺术家米拉也有共同的感受,她说:“此前我曾在不同的美术馆和中国画中看过对庐山不同的描绘,那些作品中庐山又高大又宏伟,这次活动中当我得以身临其境地目睹庐山时,我终于明白为何那么多人都来描绘它、不断以它为缪斯进行创作。”

来自马来西亚的艺术家林晓玲,生活在沿海小城,其绘画创作最初多源自海洋,她对庐山的感受是:“以前我看庐山的山水画,很喜欢画面上的山和气息,来到这里,感觉以前的画家已经把山的气派都画出来了。”

艺术家Stephen Lane在创作摄影:兰红超

美国艺术家Stephen Lane在谈到创作感受时说:“我用这座山上的泥土来创作,就如同我与大山之间的互动与对话。我会在画布上画上一小块一小块的颜色,再用这种方式把他们覆盖上一些。这座山就在那里,它是客观本体,历经沧桑而永恒,但这些颜色是瞬逝的。”

新加坡音乐人林亿从媒介的角度谈到庐山印象:“庐山壮观庞大,一幅画可能都容不下。但作为时间艺术的声音反而可以起到更好的作用,它的开始与结束都可以由艺术家自己决定,我可以用声音的媒介方式来记录庐山的感受。”

俄罗斯艺术家安娜在创作(摄影:胡月)

俄罗斯艺术家安娜画了几幅庐山山石的作品,她去过中国北方的很多山,本次庐山行是她第一次体验中国南方山水,她说:“我最感兴趣的是这里的颜色,那些山石有一点点灰,有一点点紫、有一点点绿,非常美。”

艺术家艾恩和刘大成联想到了自己的家乡山景,艾恩说:“我来自德国慕尼黑,那里南部有阿尔卑斯山脉,小时候我开50分钟车就登到山上,所以很多那时候的记忆都涌现出来,真的非常美好。”塞舌尔艺术家刘大成说自己家乡是一个群岛国家,那里最高的山只有900多米,他从小就喜欢山,来到这里就被这里壮丽的山景所吸引。

人文之美

印度艺术家李想在山路上(摄影:胡月)

法国学者边留久在《风景文化》中记述过一件事:他在摩洛哥的瓦法卡山游览时,不禁想起来陶渊明《归园田居》一诗中所写的南山(据学者研究“南山”即是庐山),这两座分属不同大陆,地质构造完全不同的山都唤醒了同一种真实的情感,他将之这一过程称为通态化。

      而对于景观的通态化感知更多地要取决于对当地文化的深度理解,边留久就曾熟读陶渊明的诗作。而本次活动中不乏对中国文化非常熟悉的国外艺术家,他们感觉能在中国古代诗人和画家游历的庐山游走、观察和创作,体验与古人共通的感受感到非常兴奋。

奥地利诗人维马丁在创作(摄影:艾恩)

奥地利诗人维马丁洒脱不羁,颇有中国古代诗人梁楷的气质,这次是他第二次来到庐山,庐山给他的创作带来了巨大灵感。在秀峰,他一路攀爬到瀑布边的亭子,他脱掉鞋子,身体完全放松,全身心体验中国诗人李白在山川巨崖飞瀑前的心境,他在随后的创作中这样写到:

李白的瀑布


偶尔一次

扬声器停止

那你就能听到

三千英尺

银河系

来自第九天堂

随便什么事

相当远

(2023年10月 作者:维马丁 翻译:枢先生)

伊瑞在锦绣谷创作(摄影:刘鹏飞)

伊瑞是一位非常有个性的捷克艺术家,他的一身牛仔装饰在景区非常引人著名,被成为“水墨牛仔”,他对于中国文化有很深的理解,在很多中国游客都忌惮攀爬的秀峰景区,他不顾辛苦,飞快地攀爬到瀑布最近的九天池,在地上他铺开两米多宽的画毡,在宣纸上面对飞瀑和巨崖以水墨的方式创作。

伊瑞在接受艺术中国记者采谈时说:“三十多年来,一直想来庐山,这次终于有机会来到这里。中国历代那么多名士都来过庐山,留下了画作、诗歌和理论,比如宗炳、陶渊明、苏东坡……庐山的风景非常美,可以看到从南北朝到宋朝的山水画,特别是南宗山水,庐山给予了艺术家们巨大的灵感来源。”

从左至右,艺术家沁月、叶询之和大卫在锦绣谷创作(摄影:胡月)

71岁的美国学者、艺术家大卫·布鲁贝克对中国文化和美学有深入研究。他感叹道:“在这样一个充满阳光又树木茂盛的环境中生活,更能让人理解和欣赏古时的那些与之相关的文学和绘画作品。”

叶询之是一位来自俄罗斯的青年艺术家,他在中国研习书法,非常熟悉中国山水画与书法和诗歌的关联,他在此次庐山创作中,与巴基斯坦艺术家沁月合作了一幅诗画结合的作品。

尤利娅在秀峰创作(摄影:刘鹏飞)

乌克兰艺术家尤利娅非常喜爱中国文化,她说:“当我第一次听到庐山,我能想起很多关于庐山的诗句,我也知道很多名家都画过庐山,但我自己从未亲临此处。在这三天的写生中,我发现这个地方实在太神奇了,它的美超出我的预料。第一天我们爬山时,我有点儿遗憾,自己没有爬到最高峰去看毛泽东的题词(无限风光在险峰)。”

人与自然和谐之美

随着工业技术和虚拟世界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发展、扩散,人们感到自己的身体和心灵都与自然不断疏远。在这样一个时代,艺术对自然现实的交流具备无限的潜力,它能够促使人类超越文化差异,克服与自然的疏离关系,重塑自我感知与识别能力。

艺术家在秀峰创作(摄影:刘鹏飞)

舒适是参加本次活动的艺术家对庐山的一个突出感受。庐山一年四季气候分明,年平均温度14 ~ 23°C,年降雨天数164天,在庐山上体感相当凉爽湿润,这也是江西文旅将“悠然庐山”作为庐山品牌语的原因。舒适的气候也孕育了庐山繁茂的植物群落,漫山成片的黄山松、马尾松、杉木和阔叶林连绵起伏,繁密而润泽。

艺术家白很力和雨夜来在庐山植物园(摄影:叶询之

艺术家参观写生的庐山植物园,是中国近代植物学家胡先骕、秦仁昌和陈封怀三位先生于1934年亲手创办,是我国第一座亚热带山地植物园,目前已汇集国内外植物3400多种。植物园环境优雅,高大挺拔的杉树枝繁叶茂,树叶在清透的阳光下闪烁着光斑,林间点缀着轻柔的灌丛和草地,走在林间,泥土和青草的气息扑面而至。在这样的宜人的自然环境中,艺术家感觉身心愉悦。

袁月在温室写生(摄影:胡月

来自瑞典的袁月,母亲是中国人,她目前在中央美院学习花鸟专业,她来到庐山后,没有选择画复杂的山景,她觉得路边的花草和叶子非常美丽,就用水彩画起了这些形态各异的花朵和叶片。

克里斯蒂娜是一位来自葡萄牙的首饰设计师,她在植物园温室细致地勾画着各种热带植物,她说:“这里的山、瀑布和峭壁给予了我很多灵感,但植物园的花草更适合我的珠宝首饰设计。”

来自非洲厄立特里亚的白很力在植物园的林荫小道迅速地完成了几幅油画作品,他说:“当我在幽静的树林看到洒落下来的阳光时,一下子找到了和庐山之间的联系,虽然作画过程每幅只有不到1分钟,却让我非常开心。”

德国艺术家江霓涣在作画(摄影:王云艾)

德国艺术家江霓涣自述德国的自然环境中人是很少的,他习惯了独自面对自然,但他在庐山看到有很多人,尤其在山上还有如此多的房子,感觉很不可思议。他用了一组纸铺在地上,他用单纯的紫色在纸面上描绘了抽象的物象来表达对庐山的感受。

美国艺术家董梦娜说,她来自日本东京,大城市固然生活舒适,生活便利,但也有很多问题。她来到这里感受到城市里没有的生命能量,她看到江西当地人对古老房子中的燕窝也会小心地加上板子保护,感受到当地人对自然的尊重和共存的态度。她认为大城市应该学习如何与自然共存。

在牯岭镇广场,美国学者、艺术家大卫·布鲁贝克用钢笔淡彩以松动地笔触描绘了眼前的山景和别墅,他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对中国文化很重要,对任何人和任何地域来讲都意义非凡。

庐山是沟通的桥梁

艺术家克里斯蒂娜在牯岭镇写生(摄影:胡月)

庐山不仅是一座融合自然与人文之美的圣山。同时庐山在近现代史上也是中外文化交流之地。19世纪中叶,当毗邻庐山的九江开埠之后,在这里工作的西方人很难适应九江地区的酷暑炎热,他们就看中了庐山凉爽宜人的环境,英国传教士李德立通过与当时九江地方政府官员的暗中交易,将庐山的长冲一带土地以极低的价格承租下来,开辟了牯岭镇,建设了很多教堂、别墅、医院和学校。这些建筑就是牯岭镇“万国别墅”的由来。这固然是中国近现代屈辱外交史的一部分,但在客观上也为庐山打造宜居环境,使庐山成为中外闻名的避暑胜地创造了先天条件。

      庐山留下了很多外国友人的故事。1971年,周恩来总理接见了第一批来中国演出的美国艺术家哈登夫妇。哈登夫人儿时就在牯岭美国学校就读,她告诉周总理,庐山是她的第二故乡。1987年,77岁高龄的哈登夫人在北京音乐厅成功地演奏了她创作的组曲《庐山》,乐曲融合了庐山的号子、民歌、诗歌和摇滚等音乐元素,优美地表达了这位在牯岭街头长大的美国老人,对自己童年的留恋和对庐山的无限深情。

中外艺术家在秀峰入口处合影(摄影:兰红超)

无数的事实可以证明,无论当今国际形势如何风云变幻,美丽的自然风景和艺术始终是世界各国人民可以共同沟通的语言,它可以跨越不同种族、语言、历史、宗教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在不同人群之间架起一座交流桥梁,传递人类最基本的情感、审美和思想。

本次“画庐山 看中国——2023中外艺术家庐山行”堪称一次较为成功的当代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很多艺术家都表示,他们不仅感受到庐山不可思议的神奇与美丽,而且能与如此多国家艺术家交流是他们从未体验过的一次人生经历,感觉非常兴奋。

来自中国台湾旅居上海的艺术家林俊廷是一位新媒体艺术家,他曾经与台湾词人方文山到访过庐山。但这次他的感受更深,他坦言自己做新媒体艺术创作的时候身心是紧绷的,而这次庐山行,他感觉身心非常放松,他看到来自全世界各地的艺术家都在画图,他感觉这些艺术家真的非常纯粹。他联想起自己童年画画的经历,感觉自己又回来了艺术原初的状态。

      俄罗斯艺术家安娜表示,当她看到这么多国家的艺术家面对同一座庐山,每一位画家都用自己的方法和感觉表达出以完全不同的庐山,感觉特别有趣。

艾恩的作品(摄影:艾恩)

孟舒作品局部(图片来源:孟舒)

 有两位艺术家的创作是记录了艺术家们的集体智慧和有趣生活。德国艺术家艾恩的创作是一部参与式作品,他邀请其他艺术家在他的画布上每人画一幅小画,记录当时的感受。他感叹到:“这次活动真的令人耳目一新,我们在此结交了这么多新朋友,我们在庐山上经历了那些美妙而兴奋的瞬间时,真的超出我的想象的。这次除了绘画,我会做一个有关每个人创作过程的视频纪录片,我很开心可以通过这种跨媒介的方式,把大家聚合在一起。”

来自中国澳门的艺术家孟舒是一位玻璃艺术家,她的创作方式是把每一天的点滴见闻和感受记录在笔记本中,并以速写的方式描绘了很多艺术家聚会场景和特写镜头,成为本次“画庐山 看中国”活动的一本视觉日志。

 

国际艺术家在秀峰附近合影(摄影:胡月)

青年艺术家在如琴湖湖畔合影(摄影:胡月)

      在“画庐山 看中国”五天的行程和三天的采风中,36位中外艺术家共同旅行、生活、创作和交流,拉近了这些来自六大洲、不同地域和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家的心灵距离,大家很快就变得熟悉起来。创作间隙时,他们交流着对艺术创作的经验和感受;在旅途和休憩时,大家也彼此分享着对庐山美景、古建、美食和各国文化的感受。

艺术家在江西省、中科院庐山植物园科普馆休息厅内喝茶(摄影:胡月)

艺术家在酒店餐厅聚会(摄影:刘鹏飞)

      艺术家们不仅在旅途中和就餐时交流,每天晚上,很多艺术家会来到庐山曙光薇酒店的餐厅中聚会,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着桌上的点心零食,热烈地讨论着对庐山和艺术创作的感受。不仅如此,几位艺术家还结伴去了庐山恋电影院观看《庐山恋》。这家电影院,每天从早到晚只放映《庐山恋》一部经典影片。《庐山恋》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部爱情电影,影片中庐山宜人的风光和主人公曲折的爱情经历对国外艺术家来讲非常具有吸引力。

2023中外艺术家庐山行研讨交流会(摄影:胡月)

艺术家在宾馆大厅观看作品(摄影:刘鹏飞)

采风活动最后一天的下午,艺术中国举办了本次活动的研讨会,各位艺术家纷纷表达了对庐山的感受和创作体会,之后大家回到宾馆,在宾馆大厅中将作品一一摆开,大家相互品鉴欣赏,彼此交流着对作品的感受。

     “画庐山 看中国——2023中外艺术家庐山行”活动只有五天时间,但是这五天的经历或许会永久地烙印在每一位参加活动的艺术家的心中,而围绕庐山之美、庐山的艺术和庐山的记忆也将通过这次活动向更远地世界传播。本次活动不仅是九江市开启庐山画派国际化推广的有效活动,也必然为中国其他地方文旅开展国际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展示中国自然与人文之美提供借鉴价值。

相关文章

寻梦庐山——36位中外艺术家探寻庐山多元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