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Monika Grzymala:用胶带搞定平面与立体两个维度的艺术家

Monika Grzymala:用胶带搞定平面与立体两个维度的艺术家

时间: 2023-06-30 14:23:52 | 来源: 艺术中国

Monika Grzymala作品在北京时代美术馆展览现场,摄影_兰红超

《WAVELENGTH:瞬息涌现》当代艺术展正在北京时代美术馆举办,在参展的16位享誉国际的当代艺术家中,Monika Grzymala这个名字位列其中。这是这位艺术家的作品第一次来到中国展出,其名为《Raumzeichnung(空间绘画)》的作品带给观众强大的视觉冲击力。

Monika Grzymala 1970年出生于波兰Zabrze10岁时跟随家人移居到了德国,之后一直在柏林生活和工作。在不断地艺术探索与创作当中,她找到了一种介于雕塑与绘画、二维与三维之间的表达方式。

她开始使用胶带作为自己的画笔,记录她在特定地点的动作,同时构建新的、短暂的边界和空间。一开始只是一面墙,发展到后面Grzymala的创作越发的有力量感,似乎要将整个空间用胶带粘合或扭曲起来。她会将胶带拉长、剪断、缠绕,以此来占据某一个空间。当这些胶带被赋予力量时就拥有了活力和流动性,好像是从墙壁中生长、喷涌出来的一样,亦或是巨大的能量柱倾泻而出,充满了生命力和视觉冲击。

Monika Grzymala作品在北京时代美术馆展览现场摄影_兰红超

近日,艺术中国专访了艺术家Monika Grzymala。

艺术中国:您的作品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以胶带为媒介,使二维平面和三维空间完美结合。请问您使用胶带进行“Raumzeichnung”的起源故事是怎样的?

Monika Grzymala:首先,感谢你对我作品视觉效果的评价。我的装置作品有一个物理性质,因为我学习过雕塑,所以作品总是有3D视角。在艺术学校期间,我着迷于纸上绘画带来的多种多样的表达形式。线条就像一种语言,它可以产生很多不同的表达方式,没有比绘画更直接、更亲密的媒介了。而我的胶带装置作品,实际上仍然是一种绘画,只是线条离开了墙壁,进入了空间。

有一天,我和教授一起关注到德语“Raumzeichnung”,它的字面意思是“在空间中绘画”,同时也表达了这种类型的三维绘画可以脱离平面,拥有与定义自己的空间。设定好的空间与平面绘画交织在一起,两者相互容纳、共存,缺一不可。在我的这些跨次元的作品中,我并没有去填充空间,更多的是将之前看不见的空间转化为了另一种外在形式。

 

Monika Grzymala作品,图片来源于主办方

艺术中国:请问您每次创作时的过程是怎样的,是需要打草稿,还是现场即兴创作?

Monika Grzymala艺术作品的最终形态总是会令人惊叹,有时纸上绘画看起来就已经达到了其要表达的内容,有时它需要一根接触地面的胶带。每个特定场地的创作过程也是非常需要体力和精力的。当我自己布置3D装置作品时,我更喜欢在没有助手的情况下独自工作,不去做任何修正,只是让它自然发生,这是相当即兴的。因为我总是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寻找新的形式的线条。用像胶带这样简单而随意的材料可以呈现出想要表达的内容,这是非常美妙的事情。如果有其他人布置展览,而需要与其交代作品的形状与纹理时,那么在纸上绘制草图或数字标注会很方便。

艺术中国: 创作的过程是否也属于最终作品的一部分?

Monika Grzymala创作过程对于最终的作品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不存在更正与修改,因为没有对与错。在空间中布置胶带是一种以手为指导、以制作为基础的有机动作,最后呈现的作品则是将整个创作视为一个有机过程的结果。这件作品会有自己的生命周期,有时我会设计一个特定的装置,在展览过程中胶带会逐渐褪色,这是另一种有意的转变,只是受其他方面因素的介入。

Monika Grzymala作品,图片来源于主办方

艺术中国:每一件作品似乎都与其展示的空间、结构、甚至您本人的思想情绪紧密相关,请问如何看待这种关联?

Monika Grzymala我所有的作品不是仅为展览场地定制的,而是与这个场地的时间、环境、建筑、氛围和能量状态息息相关。当我第一次看到某个空间的时候,我会有为它设计作品的冲动,同时因为我是用内心与身体来面对整个展场环境,所以结果是一个由手引导并呈现的可视化思维过程,将内心与身体紧密连接并体现到作品当中。

艺术中国:关于您的创作材料,我们看到除了大量的黑色胶带,还有一些纸张、铁丝、树木等等,请问在材料的选择上您是如何考虑?

Monika Grzymala对于想要创作的艺术作品,材料的选择主要在我第一时刻对场地、情境或主题的最初想法中产生的。所有的创作过程都有一个共同点:我认为这是对材料和呈现方法的整合。创作新作品时学习运用新的创作方法,这是非常有趣的。除了用胶带、编织物、植物或纸张等材料制作作品之外,我还在虚拟现实中制作了一些作品,这是一种超越物理界限的全新体验。在制作新作品时总是有第一次尝试以及令人惊讶的发现,不断学习可以使我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

Monika Grzymala作品,图片来源于主办方

艺术中国:就像北京这次展览,在您本人不在场的情况下,如何进行远程协同合作来设计与布展呢? 

Monika Grzymala“Raumzeichnung” (空间绘画)是我第一个遥远而又特定于某个地点的艺术作品,这也是我非常喜欢的全新体验。在本次北京时代美术馆《WAVELENGTH:瞬息涌现》展览中,我与策展团队联系,并以数字方式设计了这个特定场地的胶带作品。在项目筹备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图片交流和视频会议。在实际布展之前,我提供了一个如何用特定的胶带进行创作布置的教程,以及如何在现实空间里去处理的建议。一开始我在纸上画好草图,呈现出我的最终想法以及小的空间形态,然后我们把草图转变为3D空间模拟并投影在墙壁上,然后由布展团队来实施安装。

艺术中国:每件作品展览结束后都会拆除消失,如何看待其存在的短暂性?

Monika Grzymala这种短暂的存在也是一个循环的过程。我的一些作品在展览结束时被拆解,会保留这堆胶带用于另一件艺术品中,亦或我选择使用易于回收的环保材料。在理想情况下,艺术作品可以表现出生命的循环:它像一朵绽放的鲜花,这种形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我拆除它之后,它可以在另一个地方重新焕发生机,留给我们的是艺术品和照片带来的记忆。

Monika Grzymala作品,图片来源于主办方

艺术中国:您如何看待当前的NFT热潮?

Monika Grzymala我目前还没有NFT项目,但我很感兴趣,只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时间去了解更多。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在数字虚拟艺术方面还是挺落伍的。

艺术中国:您如何看待像“ChatGPT”这样的人工智创作的绘画?它们创作的“作品”是否属于艺术的范畴?会对艺术家形成挑战吗?

Monika GrzymalaAI艺术乍一看很吸引人,但在创作过程中遇到不同状况时,你会意识到AI对材料的理解和处理总是缺乏一定的想象。另一方面,未来我们如何应对这种创作形式,以及我们作为被模拟的艺术家如何面对这种新媒介,这是令人兴奋的,我对探索这种现象非常感兴趣。

Monika Grzymala作品,图片来源于主办方

艺术中国:无论从形式还是媒介,您未来的创作方式是否会有进一步改变与延伸?

Monika Grzymala:我在本次北京时代美术馆《WAVELENGTH:瞬息涌现》展览中了解到,在创作过程中,所有的数字形式和媒介都非常有助于交流,它们是信使,是我们脑海中思绪的延伸。未来在艺术创作中肯定会有新的媒体和形式上的探索。艺术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不断变化

Monika Grzymala作品,图片来源于主办方



Monika Grzymala:用胶带搞定平面与立体两个维度的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