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由艺术中国推出的“青年新声·艺术沙龙”系列论坛正式上线!论坛旨在为青年艺术家和青年艺术学者搭建交流学术思想的平台。通过沙龙对谈的形式,对当下艺术热点话题展开探讨,活跃学术氛围,形成学术凝聚力,发出青年们的艺术新声,共启未来。
本期论坛主题是“AI迫近,艺术何为?”。近年来,艺术和科技的关系成为讨论热点。它们之间既有相辅相成的一面,也有互相对抗的一面。本期论坛聚焦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思维冲击,以ChatGPT等近期热点话题为切入,探讨人工智能介入艺术的现状,展望艺术在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发展趋势。
本期论坛邀请到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技术创新部主任、CICG元宇宙国际传播实验室负责人赵萱;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博士后、清华美院社会美育研究所学术主持高登科;资深媒体人、策展人、《加密艺术年鉴》主编、数字化合物联合创始人郭成;韩籍华人、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张辉默。艺术中国主编许柏成担任本期论坛主持人。
在讨论开始前,主持人许柏成首先对参加本期论坛的嘉宾表示欢迎。他谈到,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无可置疑给艺术带来了更多可能性。某种程度上,艺术扮演着防止人类异化的重要角色,而科技的日益进步让这一功能不断凸显。那么艺术与人工智能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希望通过本期嘉宾们的探讨,碰撞出一些不一样的火花。
随后,论坛发起人代表、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卢征远讲到,很荣幸在首期论坛请来四位很有专业建树的朋友,很高兴能够在论坛上和各位观众见面,和来自各领域的青年专家学者们畅所欲言。青年新声中的“青年”不只是年龄,更多的是一种状态和希望,非常期待在这里听到越来越多新锐的声音。针对本期话题,他认为人有着自我思考和判断能力,而AI是以人的目标为追随的。因此,人在某种程度上有着AI未感知的部分,包括艺术领域。但随着ChatGPT等新生事物的出现,使得AI逐步产生了质的变化,人类的发展或许也将进入新阶段。
论坛伊始,四位嘉宾首先进行了主题发言。
赵萱以近期热点ChatGPT为切入点,分享了对AI技术迅速发展的一些看法。她谈到,ChatGPT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浪潮的一部分,它通过提升上下文理解能力以及对人类反馈的积极训练模式极大改善了人类和计算机Chat的体验,推进了通用型人工智能技术落地应用的速度。任何其他功能的信息系统以及AI技术,在加叠了ChatGPT的沟通能力后,都会变的更加聪明好用。从GPT-1到GPT-3,自然语言处理大模型的智能化程度在不断提升。通过现阶段OpenAI提供的服务就可以直接感受到ChatGPT超出人类平均水平的认知广度和深度。从长远来看,AI作为不断迫近的新兴事物,值得不断深入了解;同时,人类也要意识到AIGC将产生的海量信息会在算法的加持下,形成更难以辨别和逃脱的信息茧房。
高登科认为,AIGC的创造效率和质量已经越过了奇点,因此很多行业可能会被重新定义。就目前比较主流的AI版权问题而言,一方面知识产权可能会被分层,以艺术品交易为例,未来将不仅是作品(完成品)的买卖关系,可能还会涉及创作灵感等层面;另一方面在有限的平台上可能会出现更多、更开放的接口。版权未来可能是股权的形式,以类似参股的方式,借助区块链技术,把贡献在相对大的体系里客观的记录下来,再进行结算。如果是AI参与的创作,版权的概念可能会走向分层,但对于以人为主体的唯一性创作,应该使用更加固定化的方式,进而形成更有效的数据共享。
郭成在发言中表示,AIGC正在改变我们对“艺术”概念的认知。在视觉领域,不管是想象力还是精细度,AI生成的内容已经不输绝大多数创作者。特别是在商业插画、包装设计这些领域已经很大程度取代了一部分从业者的工作。动画设计公司裁员的事实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在版权领域,越来越多的NFT创作者开始使用CC0(creative commons 0)协议,在发布作品之初,就开放所有关于版权、收益的相关权益。使用者可以进行包括商业形式的使用并且不用付费。对于创作者来说,平衡收益、名声和影响力的几个维度之间,新的数字伦理也正在生效。技术进步的指数级发展已是大势所趋。我们立于今日,回望过去的经验,或许在一定意义上也不再具有很强的参考性。
张辉默则谈到AI在艺术领域中的应用。他讲到,通过定义AI的算法、计算逻辑和思考逻辑,可以将它的计算从功能性转变成情感性。对于AI的突飞猛进,艺术创作最重要的是依托自身的价值判断,不管是AI局部介入还是完全介入,因为创造有价值的作品才是艺术创作。艺术的发展不是以做工衡量的,而在于输出的价值导向。在AI介入的情况下,一些人工参与度高、重复性强的工作会逐步弱化,因此提高作品的核心竞争力,使艺术向创意性方向发展将成为大势所趋。在创作方面,AI也会逐渐变得更符合人们的设想,而如果AI能变成人身体的延展,或许将从另一位维度实现“人人都是艺术家”,艺术的内涵也会被极大地拓宽。
Q&A
·在计算机看来,是否无论是语言还是图像,到计算机里都会转译为0或1?计算机能表现情感吗?
【赵萱】:我认为是的,计算机就是用0和1构筑整个世界的。AIGC产生的一幅画,人类看到的是玫瑰花和温柔的光线,计算机记录的就是花瓣的曲线函数,光线和颜色的数值。就情感而言,我任务也是可以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也主要通过表达来让对方了解。极端地讲,计算机只要做到了完整的表达,人类就可以体验到情感。但是,计算机是特别稳定的,它的输出具有绝对性,但人类的情感是无法做到稳定和绝对的。从这个角度说,计算机表达出的感情和它有感情,是两件事。在元宇宙时代还没有真正到来之前,我不认为数字世界可以取代真实世界。
·在图像方面,ChatGPT未来能否达到像语言一样的输出程度?
【赵萱】:ChatGPT的代表性突破是在人机交互层面,它可以根据语言的交流,理解人类的想法,这样得出的答案也会更加准确。在AI中最难的语言是对NLP的理解,模型通用性的功能就由此体现。
【高登科】:目前业界已经开始使用了,至少有五六个比较大的平台在开发和实践。一些大学生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可以做出小型的数据集,能够和相对大的平台产生联动。现在3D的白模,或是有一定空间属性的数据也在介入,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参数化设计模型。
【郭成】:其实AI已经非常深入地介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了,比如淘宝的推荐广告就是AI生成的。上世纪六十年代,德国的生成艺术家Frieder Nake说:AI不会变得智能,因为它不会死,人的智慧是建立在死亡的基础上,让人类活得更好。去年关于谷歌的LaMDA模型,工程师发现他的回答已经开始有了自主意识。相较于对技术层面的关注,如今的艺术从业者或许更需要关注技术伦理的变化。
·人工智能发展如此迅速,有时甚至能生产作品,从艺术角度应当如何看待?
【赵萱】:从AI的内容来说,信息过载是人类遇到的问题。人类要用艺术的方式面对无限的可能性,然后保留专注力和生活的本能。
【高登科】:我们常说艺术是启发人成为人,而AI的发展则是倒逼人思考之所谓为人的意义。目前AI不能成为主体,是因为它则不具备选择性和判断性(价值判断和审美判断)。
【郭成】:艺术蕴藏在人类的日常活动中。我们要从艺术创造力的维度上讨论ChatGPT中值得珍视的、能够被历史留下的事物。
【张辉默】:目前AI可以大量复制画师的作品,或者说复制一种风格,说明某些技能在AI逐渐介入的情况下,竞争力会越来越有限。最重要的是,AI介入可能会出现大量同类化作品,所以不管是艺术还是其他领域,提高核心竞争力都极为关键。
·AI绘画方面,相同的关键词会生成大量同质化的作品吗?如果会,我们应当怎样面对?
【赵萱】:当锁定在非常精准的范围,或是非常有逻辑性的结果时,AI具备很强的执行力。如果出现同质化作品,我更倾向于认为是人的创造力不够。
【张辉默】:AI掌握艺术家的风格后,就存在被大量复制的可能性,从而带来作品同质化的问题。同质化问题其实不只是AI出现时,当技术门槛变低后,任何东西都会出现同质化。
对谈结束后,论坛召集人代表、中央美术学院教师苗普和论坛发起人代表卢征远对本期论坛进行了总结。苗普谈到,过去的人工智能主要在“工”的级别上进步,因此它只能作为助手存在。但随着ChatGPT等事物的出现,引发了人工智能的质变,即在“人”的层面发生飞跃。与此同时,人所扮演的角色也在悄然变化。当AI日益强大时,人类是迈向创新?还是走向懒惰?这些都值得深思。感谢各位嘉宾的精彩发言!希望通过“青年新声”这一平台,不断地抛出问题,寻找更多的可能性,引导大家对身边人和物的深度思考。
卢征远说到,去年很多讨论都是围绕艺术和科技展开的,而这一话题又可以衍生出很多方面,包括AI与艺术。纵观艺术史,里面无不内涵了科技的进步与发展。艺术与科技相互促进,为彼此带来新的可能性。非常感谢能够与各位嘉宾线上相聚!希望未来有机会继续深入探讨艺术与科技的话题。
AI或许已经不是一个新话题,但它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其所带来的便利与隐忧,使人们在对它展望的同时,又禁不住担忧,这也促使人们对它展开无尽的探讨,关注着它的一举一动。
“青年新声·艺术沙龙”系列论坛还将推出更多精彩话题,敬请期待!(文案整理:虞茜宇、吴雨欣)
“青年新声·艺术沙龙”系列论坛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