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入睡前,你无法忽略这样一个动作——关灯。
无数的灯盏,照亮了漫漫长夜,从很久很久以前开始。
久到燧人氏钻木取火,久到普罗米修斯偷盗火种。
或者更确切的来说,久到170万年前元谋先民留下的灰烬。
远古场景 中国国家博物馆 图片来源:艺术中国拍摄
“灯”在《说文·金部》中解作“鐙,锭也。” 小篆中“灯”写作“鐙”,从形声会意来讲“从金,登声”。“鐙”字多用于秦汉前,那时的灯具以金属材质尤其是青铜为主,故而从金字旁。灯具作为火的容器而出现,最早以鲸油、牛油等动物油脂作为燃料,在模仿自然中获得器形。
马家窑彩陶豆 原始 图片来源:油灯博物馆官网
红陶灯 仰韶时代 图片来源:河南三门峡市博物馆官网
在卢氏县祁家湾出土的红陶灯可追溯至仰韶时代。这一时期的红陶灯上有形似陶豆的浅盘,盘底中空,连接下方中空的圆筒底座。
陶豆灯 战国 收藏于慧光古灯博物馆 图片来源:艺术中国拍摄
战国时期的灯具呈现出初步的繁荣景象,依然延续着豆形的器物造型。此时期的灯具燃料已有兰香提炼出的液体植物油,在《楚辞》中提到“室中之观,多珍怪些。兰膏明烛,华容备些。”
玉勾云纹灯 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除陶制外,有浅盘的灯具也由玉石制作而成。玉勾云纹灯为一件孤品文物,这件灯具出自战国时代。这一灯具由浅盘、圆柱以及灯座三部分的三块玉石雕刻而成,雕刻五瓣团花作为灯芯座,自上而下以浅浮雕雕刻出勾云纹、勾连云纹以及柿蒂纹,灯具作为照明工具之外还用以体现礼仪规制。
彩陶鸟行灯 战国 收藏于慧光古灯博物馆 图片来源:艺术中国拍摄
灯具的仿生造型除了如豆、盘等生活器具外,也道法自然,模仿自然界中的动物形象,自然流畅,栩栩如生。
到了汉以后,楷书中的“灯”写作“燈”,因多为陶器,从火字旁。作为中国古代灯具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汉代的灯具种类繁多,造型丰富,且更具有实用性、装饰性和艺术性,出现在读书、沐浴、宴饮、祭祀、夜游等多种场合中。
彩陶豆形灯 汉代 收藏于慧光古灯博物馆 图片来源:艺术中国拍摄
椒林明堂豆形铜灯 西汉 图片来源:河北博物院官网
西汉时依然有豆形的灯具。出土于河北满城陵山一号汉墓的西汉椒林明堂铜灯为豆形,浅盘有直筒形外壁,灯柱有倒葫芦形隆起,下有圆形底座,以铜钉铆合。很特殊的是这一灯具在浅盘处有22个铭文字,记载着这一器物的高度和重量。
灯具的使用照明时长与其灯盘的大小深浅,所容纳的燃料多少即灯的容积有很大的关系,其标注的高度和重量也有利于对于西汉时度量衡的研究。
长信宫灯 西汉 收藏于河北博物院 图片来源:艺术中国拍摄
目前发现有明确记载容积数据的灯具只有满城汉窦绾墓出土的长信宫灯,根据铭文可知其容积为“一升少半升”,有专家实测为265毫升。长信宫灯也是汉代常见的人俑形灯的代表。此灯出土于河北满城西汉中山王刘胜之妻窦绾墓,因灯上铭文”长信尚浴”、”阳信家”而得名。此灯有铭文65字,记录了灯的所属者、容积与重量。
长信宫灯 西汉 收藏于河北博物院 图片来源:艺术中国拍摄
全灯以鎏金铜质铸造成宫女的形象,宫女身着曲裾深衣,右手提灯,左手握着灯座,呈跪姿。灯身嵌入的铜板能移动,从而调节灯光强弱亮度和照射方向。人物的身体部分作为灯座,垂下的右手衣袖为灯罩,身体与袖口中空作为烟道。火焰燃烧时的烟气可通过烟道排放到人物身体盛放的水中,使得灯具可以达到无烟无味无尘,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与灯具设计的科学性。
当户铜灯 西汉 图片来源:河北博物院官网
此外在河北满城陵山一号汉墓中出土的当户铜灯也为人俑形灯。“当户”为匈奴的官名,这一铜灯以一名跪地的匈奴官员形象塑造而成。灯盏为豆形,在浅盘上雕刻”御当户锭一,第然于”8字铭文。人物着袒右窄袖短衣,下穿长裤长靴,右手向上举起浅盘,扬起头部看向灯盘,左手按膝,单腿跪地。人俑的造型为研究当时的社会风貌与民族服饰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雁鱼铜灯 西汉 山西博物院 图片来源:艺术中国拍摄
除了把人物的衣袖作为烟道,能把烟导入人物内部,也有灯的造型以动物如鸿雁的颈部作为相同作用,把火焰燃烧的烟导入动物腹部。如出土于陕西省襄汾县吴兴村的雁鱼铜灯,以回首口衔大鱼的鸿雁形象为造型,将烟道设置为鸿雁的脖颈,可将鱼形灯产生的烟导至鸿雁的体内。这件灯具也代表了汉代青铜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在古代“得鱼”是幸运之事,“每牵一鱼获二筹……获六鱼为大胜也”,鸿雁衔鱼为吉祥之意。
铜羊灯 西汉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同样代表吉祥的还有羊的形象。中国古代“羊”与“祥”通用,以羊形作灯象征吉祥。这件铜羊灯以身体浑圆的羊的形象作为灯身,羊角上有灯盘,羊身中空在羊背处开口用以储存燃料,羊四肢直立作为灯座。汉代的灯有的用动物油脂有的以“麻油”等植物油脂作为燃料,在灯盘中有麻秸连接灯腹用作灯芯。
羊尊铜灯 西汉 图片来源:河北博物院官网
河北满城陵山一号汉墓出土的羊尊铜灯以卧羊的形象作为灯身,此处的羊有着卷曲的双角与短尾。这一造型设计巧妙,在羊头顶的灯盘是活动的,可通过羊头部的旋钮往下翻转盖起来成为完整的羊身部分。羊尊腹腔中空,可储存灯的燃料油脂。
十三盏铜连枝灯 汉代 甘肃省博物馆 图片来源:艺术中国拍摄
除了动物外,植物也是灯具造型的模仿对象。武威市雷台汉墓出土的汉代十三盏铜连枝灯通体以花纹繁复的青铜铸造成树枝的形状,原有13盏灯,现存9盏。在顶端有骑鹿人双手托举起的灯盏,下方分为三段,每一段有一个十字交叉的透雕树枝型,在每个枝桠的一端分别有一盏灯。在墓中发现时,这一连枝灯被放置在了墓室的一角,旁边有盛放鸡羊等食物的铜食器,表现出了古人在宴饮场景中古灯的照明之用。
南北朝青瓷灯 太原博物馆 图片来源:艺术中国拍摄
南北朝时的灯一方面受到南朝制瓷工艺的影响,出现了堆塑与贴塑等多种技法;另一方面由于丝绸之路的连通受到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出现了中西亚地区忍冬纹、连珠纹、宝相花和莲瓣等纹饰。此时灯具的燃料由于制蜡技术成熟有天然的蜜蜡、白蜡,也有天然蜡与动物油脂的合成蜡,且出现火柴,又被称为“引火奴”。
青瓷灯 北齐 太原博物馆 图片来源:艺术中国拍摄
北齐娄睿墓出土的瓷灯为黄绿釉,灯盏和底座部分都为半圆球形,中间由细长有弧度变化的长柄连接。在灯盏的外壁装饰着器物口沿的一圈连珠纹,卷草纹与宝相花交错呈规律排布,灯柄有花叶分布,灯座由尖端翘起的莲花纹与底部的两珠纹共同装饰而成。且其灯盏在底部有凸榫,可插入下方的灯柄也可分离。这些雕刻细腻华美的纹饰是不同文化之间交流影响的真实写照。
青绿釉莲瓣纹灯 北齐 山西博物院 图片来源:艺术中国拍摄
同样出自北齐贵族墓葬的瓷灯也由灯盏、灯柄和灯座三部分组成。这一青绿釉莲瓣纹灯出自徐显秀墓,灯盏和灯座也为半圆球形。灯盏外壁雕刻八瓣仰莲纹,灯座八瓣覆莲纹,中间连接的灯柄为有弧度渐变的圆柱形,上雕刻三组联珠纹带与四组双弦纹相间排列,纹饰较娄睿墓出土的瓷灯更为简洁。
三足炉形灯 南北朝 收藏于慧光古灯博物馆 图片来源:艺术中国拍摄
铜灯 西晋 收藏于敦煌博物馆 图片来源:艺术中国拍摄
唐三彩灯 收藏于洛阳博物馆 图片来源:洛阳播报
隋唐时期,以陶瓷制作的灯具得到大量应用,出现了灰陶、釉陶和三彩等种类。尤其是唐三彩,使得以往单色为主的灯具中出现了绚烂的色彩。在这一件唐三彩灯有黄、绿、白三种釉色,顶部有仰莲花托起的灯盏,之下有浅盘,灯柄有仰覆莲瓣束腰。底座顶部有覆莲瓣装饰,似一只倒扣的碗,在外壁上间隔雕刻着宝相花和力士像。
邛窑绿釉灯盏 唐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此外唐代的瓷制灯具代表还来自四川地区的邛窑,通常釉色为青釉,装饰纹样较简单。这一唐代邛窑灯具只有灯盏部分,没有之前常见的灯柄及灯座部分。灯盏从内到外壁上部为绿釉,下部素胎无釉。这种古灯在碗形的灯盏夹层部分为中空,可在其中注水以降温省油。
红陶莲花灯 唐代 收藏于慧光古灯博物馆 图片来源:艺术中国拍摄
到了宋元时期,由于坐姿的改变,室内家具的增高,灯具也变得更加小巧实用,简单便捷。这一时期依然流行瓷灯,且瓷器有定窑、钧窑、汝窑、耀州窑、磁州窑、龙泉窑、景德镇窑等种类繁多。这时的灯具燃料增加了胡麻油,降低成本,且燃烧清洁。到公元13世纪,马可波罗将引火奴传入了欧洲。
高注孔省油灯 宋代 收藏于慧光古灯博物馆 图片来源:艺术中国拍摄
如宋代的高注孔省油灯其上的灯盏有中空的夹层,从侧面可向夹层中注水降温,从而减少灯具的油耗,延长燃料的燃烧时间。正是“蜀中有夹瓷盏,注水于盏唇窍中,可省油之半。”
白玉靴形灯 宋代 收藏于慧光古灯博物馆 图片来源:艺术中国拍摄
到明清时代是古灯发展的最后阶段,此时的灯具从制作原料上来看有陶瓷、金属、玉石、木质、玻璃和珐琅等,且瓷灯增加了斗彩、粉彩和珐琅彩。民国时期有洋蜡,即现代蜡烛以石蜡为主要原料制成从欧洲传入中国。且在一些大城市开始用电力进行照明,白炽灯等现代灯具的流行使得古灯逐渐退出日常生活中。
青花大烛台 清代 收藏于慧光古灯博物馆 图片来源:艺术中国拍摄
f粉彩花鸟灯 民国 收藏于慧光古灯博物馆 图片来源:艺术中国拍摄
铜镀金壳嵌玛瑙灯表 英国 18世纪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从火油到电力照明,人类走过了几千年的历程。
灯具也在历史的迭代中进行着自身的变革。
始终不变的是,灯具将漫漫长夜照亮,使人类拓展了生命的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