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吴湖帆的书画鉴藏

吴湖帆的书画鉴藏

时间: 2021-06-08 09:50:08 | 来源:  上海书画出版社

《吴湖帆的书画鉴藏》

艺术与鉴藏

吴湖帆的书画鉴藏

[德]史明理 著;郭卉 译

吴湖帆是20世纪上半叶上海重要的传统艺术家、鉴定家和收藏家。本书对吴湖帆进行传记性研究,着重于他的艺术鉴定方面,在介绍背景和生平的基础上,选取吴湖帆在几件艺术品上的具体题跋,分别从西文题跋、摄影的运用、正统理论、鉴定中的失误等方面,探讨题跋鉴定艺术品的社会历史背景。部分跋文表现出吴湖帆审慎创新的研究方法,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具有惊人的现代性,显示了他作为领域权威是如何挑战并拓展了题跋这一体裁的审美和社会维度的。他将题跋现代化并引入公共空间的领域。鉴定类题跋在被学术性文章所取代之前,在吴湖帆手中实现了最后的繁荣。

[德]史明理,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亚洲艺术部主任,中国艺术策展人。2008年至2016年间她曾任大英博物馆中国中亚收藏部馆员,2005年至2008年在海德堡大学担任东亚艺术史助理教授。史明理博士曾在海德堡、巴黎和台北学习,并在德国海德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编著《中国8世纪至21世纪的印刷图像》(大英博物馆,2010年)、《现代中国水墨画:一个世纪的新方向》(大英博物馆,2012年)、《蔡国强:凯霍加河闪电》(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2019年)等多部展览图录。外文著作有《吴湖帆:20世纪上海艺术鉴藏家》(柏林,2008年)以及与米凯拉·佩乔霍娃合作编写的《现代中国绘画与欧洲:新视角,艺术家的碰撞以及收藏的形成》(柏林,2017年)。

郭卉,荷兰莱顿大学区域研究中心哲学博士,英国伦敦大学东非学院社会人类学硕士,现为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20世纪上半叶视觉图像文化、现代艺术博物馆及其受众研究。

作者的话

在研读与诠释中国绘画鉴赏题识时,必须考虑那时候的社会环境,即写作题跋与发表议论的当下时刻。研究者必须探究卷轴上所有存留下来的跋文与题识,并非仅是浏览一段文句而已。从吴湖帆的案例中,可见到由于当时社会环境以及吴氏人际关系网络造成的社会压力或义务使然,往往让他没有其他选择,而是以不那么坦诚的方式来评估艺术作品。除此之外,中国绘画上的赏鉴品评题跋,也是数世纪以来,历代艺文同侪之间的对话交流,彼此联系而紧密相关。

作者专访

问:史明理博士您好,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了《吴湖帆的书画鉴藏》,恭喜您。请问您现在有什么感想?

史明理:谢谢,我非常高兴。首先我觉得上海书画出版社的编辑工作做得很好。这本书的英文版是我于2003年在海德堡大学写的博士论文。可是现在这本新的中文版包括了新的资料、新的研究,图像的质量也有所提高。中文翻译是由中国美术学院范景中教授和毕斐教授发起的。在我多年的学习中,两位教授给了我很多的帮助,再次我向对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问:请问您能否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的内容呢?

史明理:《吴湖帆的书画鉴藏》,这本书是一部分介绍吴湖帆在苏州和上海的生活;另外一个部分是介绍他的鉴定方法。我用了八个案例来展示他是如何研究和鉴定的。这些案例包括浙江省博物馆藏的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上海图书馆藏欧阳询《化度寺碑》、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王原祁的《辋川图》等等。这些都是吴湖帆曾经收藏、研究和鉴定过的艺术品。

问:听说您为了研究吴湖帆的生平和他的收藏品,曾经在上海停留了两年的时间。您能否简单介绍一下当时的研究情况?

史明理: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几乎没有关于吴湖帆的资料。除了他自己画的画,出版资料非常少。当时戴小京的《吴湖帆传略》是当时关于吴湖帆最重要的研究著作之一。吴元京和梁颖的《吴湖帆文稿》是2004年出版的,在我写作的时候还没出版。这两本书对于吴湖帆的研究,是非常关键的。

问:在出版资料如此稀缺的情况下,请问您是如何找到研究资料的呢?

史明理:虽然当时没有很多的出版资料,但是上海图书馆的梁颖向我提供了很重要的原始史料,对我的研究可以说帮助极大.

问:在您研究和著书的过程中,一定得到了一些老师和朋友的帮助吧?

史明理:是的。首先我想感谢帮助过我的中国同事和朋友们。我也要感谢海德堡大学的雷德侯教授。他在20世纪90年代已经提到了吴湖帆和他的鉴定题跋。

问:感谢您的分享。您想对中文读者说些什么吗?

史明理:这本书的英文原版是西方学界第一本研究吴湖帆的专著。那么这本中文版,我希望它的出版可以给相关研究领域作出小小的贡献,也希望中国读者能够喜欢。谢谢!

(采访人:刘漪文,俄亥俄州立大学艺术史博士候选人)

新书文摘

吴湖帆,出生于传统文人士族家庭,家藏丰富,在20世纪上半叶继续传统文人的文化追求。他将自己视为中国文化遗产的守护者,并作为画学正统派继承者中的代表人物,试图在苏州及整个江南地区的鉴藏家中起到领军作用。吴湖帆对于传统画学的推崇以及自我身份的设定都贯彻于他的收藏策略、展览、出版活动以及撰写的题跋中。 

吴湖帆移居国际大都市上海后,得以接触西画运动、现代都市生活和一个多元化的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新兴学术精英、传统文人与新贵共同追求新的中国,并参与到构建过程中。 面对西方的影响,他们都希望建立一个赶超海外列国的强大国家。

尽管在其《对于当代中国画的感想》(见本书第一章)一文中,吴湖帆完全拒绝了中国 “国粹”与西方文化的融合,但是在实践中,他以实用的精神将西化的观念和现代发展成就结合,运用在自己的生活和鉴定活动中。就此而言,他采用“五四运动”之前中国对待现代性和西方影响的原则态度,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作为现代人,吴湖帆不仅住在铺好管线的洋房中,驾驶现代交通工具,而且积极组织公共国际艺术展览,参与双语出版物的编写、印刷、发行,接受外国学者(例如伯希和、孔达、杜伯秋)的拜访。 

在艺术期刊领域,吴湖帆创新性地将文人小范围的题跋撰写扩展至社会的公共空间中。 面对公众,他撰写并出版题跋有两层目的。首先,吴收藏艺术品,留下题跋,向公众推广,都是为了确保文人阶层对于传统诉求的合理化并拥有领先的影响力。其次,吴借助丰富的文化遗产,帮助建立中国的形象,增强中国民众的自信心,使中国获得其他国家的尊重。这样的爱国情怀是题跋撰写的新层面。在这样一种极具现代性的努力中,吴湖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艺术品的出版、文化活动的开展,其推广背后的意识形态目的在期刊和艺术社团中体现得最为明显。传统艺术家和文人希望“发扬我国固有之艺术”,寻求通过“温故”重新激发和巩固国人认同感。在更广阔的国际背景下,艺术社团进一步致力于提升发展历史文化,以便 “发扬我国固有之艺术”。他们的使命是平衡西画运动的潮流并赶超“以东方艺术主人翁自居”的日本(中国画会的宗旨)。 

吴湖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卓越性的坚定信仰通过他的收藏和题跋彰显至今。昂贵的装裱、题跋,文雅、清丽的字迹,给予观者强烈的印象,这是一位对自己的身份阶层有着清醒认识的人士。他品位出众,尽心尽责。吴湖帆对于艺术作品权威的判断得到了国际学术界、博物馆藏品研究者、策展人和艺术市场的认可。 

吴湖帆题跋中所体现出的系统而准确的研究,体现了金石学者的进步。通过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和照相复制技术,吴湖帆改进了他们的著录方式。在黄公望的《剩山图》中,吴湖帆首次将这些书法领域中的著录方式应用于绘画研究中。同时,其对于《化度寺塔铭》和《富春山居图》的重要探索,为之后东西方学者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此外,吴湖帆精确敏锐的眼光让其发现并确认了《消夏图》上刘贯道的款识。 

当然,作为文人阶层中的一员,吴湖帆需遵循传统的评判标准并与之保持一致,这样的立场有时会与其实证方法和对史实的把握产生矛盾之处。正统画学理论自有一套评价标准,包括画家的“正统”传承,艺术风格和审美倾向(例如模仿特定大师的构图,气韵,笔法的重要性,对于纸本的偏爱,等等)。题跋中讨论的其他标准还有作品先前的拥有者(经印鉴和题跋揭示出来的)以及实际价格和真伪问题。 

虽然真伪非常重要,但并非总是直接加以论述。讨论中,真伪方面所占的分量差别很大, 既有系统研究加上实证方法来证明艺术品的真实性,又有一再重复正统画学理论和前人的说法来增强作品的理想与物质价值。后者可以让作者营造出一个理想的自我形象,并将自己融入自古以来收藏和题跋撰写的传承谱系中。所有的题跋都不是仅仅为说明真伪。案例研究一至三中,真伪的讨论被构建在对于艺术界著名人物的评论和错误纠正之中(例如翁方纲、乾隆皇帝和高士奇)。除了乾隆之外,吴湖帆最后都与这些名士和解,建立起跨越时空的友谊。其最终目的是提升自己的地位和声誉,进入古今鉴藏学者大家的传承谱系中。 

案例研究五和六中,王翚与王原祁画作上的题跋可以被视为正统画学理论的传递。画作成为吴湖帆和前辈文人或当代学者进行想象中的交流对话的一种媒介方式。无论画作本身,还是其真伪问题,都没有进行详细讨论。主要的行文内容并没有特定指向,可以放在同一位画家,同样风格笔法的任何一幅画作上。讨论的重点是画家与其传承,以及对于其艺术整体上的称赞。案例研究七和八是作为例子证明画作无论真伪,其上的题跋都显示出吴湖帆艺术圈子中成员之间的友谊和休戚与共。同样,题跋的撰写亦是为了履行社会责任或出于经济需要。

最终,艺术作品作为研究的主题,经过奢侈地重新装裱,填上大量的跋文,以强化和增加它们的理想和物质上的价值。 

时至今日,题跋活动仍然出现在传统画坛中。例如,《辋川图》卷上有一些海外华人的题跋。另一让人惊叹的例子是吴湖帆的《石湖草堂》长卷。其拥有者是张洪(Arnold Chang,生于1954年),王季迁的弟子,吴湖帆一派的艺术家。1981年,吴湖帆及其弟子的画作在上海大规模展出。在这一历史性时刻,张洪恳请吴湖帆的诸位弟子(其中包括王季迁、朱梅村、徐邦达、俞子才、陆抑非、张守成)在其收藏的吴湖帆的手卷上留下题跋。除了王季迁写了题签之外,其他人都留下了不短的跋文。正是题跋拥有这些方面的特点(例如为后代留下社交雅集或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以及画派的传承),保留至今,而真伪问题多在学术期刊和著作中加以讨论。撰写题跋的活动逐渐消失,这有诸多原因。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出现使画作成为公共财产。另外,受传统教育熏陶的学者数量越来越少,且多分布在世界各地,而正统画学本身亦受到质疑和批判。

总而言之,本书的研究得出两个主要结论:民国时期,吴湖帆通过艺术创作和文化遗产建立中国“新”形象的努力富有现代性的特点。作为艺术家、鉴藏家、艺术期刊作者以及展览和艺术社团的合作组织者,吴湖帆在其中贡献良多。 

本书通过对其题跋的分析,揭示出吴湖帆将题跋现代化,带入公众领域。吴湖帆可被视为这一重要文艺体裁的最后一批实践者和代表。鉴定类题跋被学术性文章取代之前,在吴湖帆手中实现了最后的繁荣。因此,吴湖帆是20世纪早期在艺术史从传统的鉴定学转向现代学科过程中的关键人物之一。

《吴湖帆的书画鉴藏》

购买请扫描上方二维码

艺术与鉴藏

吴湖帆的书画鉴藏

[德]史明理 著;郭卉 译

定价:60.00元



吴湖帆的书画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