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策展人高远以“合成演进”反思技术发展

策展人高远以“合成演进”反思技术发展

时间: 2021-04-24 08:25:06 | 来源: 艺术中国

策展人高远在展览现场接受艺术中国专访

艺术中国:疫情以来你策划了多少个展览和活动,展览之间有没有内在逻辑,线下展览有没有受到影响?

高远:总的来说整体展览都减少了,但是我对每个展览思考的可能更多了,因为现在展览没有之前那么频繁,消化的时间也能久些,之前都像狼吞虎咽,现在变成细嚼慢咽了。展览的内在逻辑基本是围绕我近年来一直关注的问题:艺术展示方式的历史与发展,和展示意识形态的变化,以及这种意识形态如何影响了艺术的发展。这条跨越古今的线索是我目前进行的一个研究计划,在展览中也会有所体现,比如讨论跨媒介艺术作品悬挂、摆放、展陈的具体方式,这种展示方式又有什么来源等问题,在我2018年在广州策划的“游移”新媒体影像艺术展上开始有讨论,在2019年北京的“基底”展览中进一步发展,这一思路一直延续到现在“合成演进”的展览中。

桌面研究艺术小组|斯理—利维坦|装置综合|材料尺寸可变|2021

艺术中国:做策展你觉得最重要的是什么?

高远:就像做艺术方方面面的重要事情一样,这个问题对于策展来说也很大。有不同类型的展览,标准和要求都不一样,我们说的展览,基本上是指具有一定学术指向的,和纯粹的商业活动有距离的视觉呈现,是这个前提对吧?如果是这类展览活动,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对视觉和学术还有当下问题的整体把握,也就是这三者的结合,视觉呈现的把握需要策划人具有对视觉艺术的历史和规律的清晰把握;学术归纳和问题分析要看策划人的学术能力和视野,这是一个好展览的前提;我有时候比较欣赏那种“强策展”的展览,能给展览更多的可能;但我更喜欢把学术问题讲清楚的展览,能把一个问题讲清楚就很不容易了,现在这样的展览真的不多。

罗苇|超灵者-somebody_nobody_everybody|空间装置|尺寸不定|2020

艺术中国:作为策展人遇到过什么困难吗?又是怎样进行协调解决的?那么在这次“合成演进”展览里呢?

高远:我觉得做一个展览实际上是策展人把诸多问题和困难都抛给了机构和艺术家,他们协调解决问题和困难的过程就形成了一个展览。艺术家的性格和办事方式以及机构的属性和目的各不相同,策展人要适应各种工作环境和人。这次展览就有一位很熟悉的艺术家的作品没能展出的事件,我觉得这是当今机构变化和艺术家职业需求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也是中国当代艺术这个行业所要反思的问题。

罗苇|克里斯托世界||空间装置|尺寸不定|2020

艺术中国:为什么选择“合成演进”作为本次展览的主题呢?

高远:“合成演进”(Synthetic Evolution)这个主题借用了自然科学领域的综合进化理论,也可以叫“现代达尔文主义”。就是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遗传学、古生物学以及其它学科的成果综合起来,来说明生物进化和发展的理论。“进化”就是优胜劣汰,实际上加强了近代以来的强权话语的“合法性”。生物进化原本是一个缓慢有机的过程,从来不是靠技术手段一蹴而就的,科技的进化要比生物的进化迅猛的多,而技术手段的过渡滥用和有意滥用使文化和人性更加屈从于技术统治。这种技术和权力的充分结合,使大型互联网平台背后的利益寡头和威权机构变得极其强大。我其实反思的是技术的霸权,以及在这种霸权下艺术的“弱”姿态和人性的异化,从中想要映射当今信息监控社会的一些状况,很多展出作品的选择都是围绕着这一主题来进行选择的。

手机玩我(杨欣嘉)|算法浪漫|网络截图|尺寸可变|2019-2021


艺术中国:艺术家的作品怎样反映这一展览主题呢?

高远:比如展厅一进门的右手边看到的“手机玩我”的作品《算法浪漫》。“手机玩我”是艺术家杨欣嘉2018年发起的一个项目,通过艺术家的一个公众号定期发布出来,其实这个名字就象征了技术对人的控制。在这个作品中他把五年以来收集到的朋友圈截图,以多屏幕并置的影像装置方式呈现在展览中。在截取的影像中,能够看出朋友圈上下两条的内容有图形或者文字的相互关联性。揭示经过技术筛选后,也就是“算法”的过程,微信内容呈现出的微妙相关性。实际上你看到的内容都是被筛选过的,算法根据你的喜好归纳好逻辑找到相似性并进行内容的生成与推送。

艺术中国:有时候朋友圈发的内容并不是所有的朋友都能看到。

高远:没错,比如说他朋友圈里在5点的时候,有10个朋友同时都在发,但是你看到的顺序会根据你的使用偏好,或者说根据某种逻辑,由算法归纳好再推送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内容就被屏蔽掉了,而有的内容却被凸显了。

手机玩我(杨欣嘉)|算法浪漫|网络截图|尺寸可变|2019-2021

艺术中国:而且甚至有的可能你有10个好友发送了内容,却只能看到5个人的内容另外5个人的被隐藏了。

高远:对。其实数字时代依附于系统的所谓系统人已经被控制,我们每个人看似能够拥有一切信息,但实际上这些信息都是经过筛选和过滤的,大数据和算法借助权力的力量已经牢牢绑定了每一个个体,比如从手机“偷听”到经过算法筛选的广告精准投放,从困在系统里的外卖骑手到“996”习以为常的程序员。还有大规模的人脸识别,个人身份信息的网络化,个人定位系统和无所不在的监控探头,也有根据大数据的精准推送和个人隐私信息的大规模买卖。结合了某种威权的技术手段就像生物进化的迭代模式一样,可以迅速合成并演进出更高级别的监视和控制手段。这些手段又会随着权力与技术的合力而迅速迭代,进化成一种威力无比的“利维坦”(Leviathan)。18世纪末杰里米·边沁构想的全景敞视建筑已经进化成了一种无所不在的天罗地网。实际上这个展览里渗透着对于技术演进的一种忧思情绪。

赵邦|云涂鸦(勤劳是穷人唯一的财富) |140x85cm|数字喷绘|2020

艺术中国:其实互联网也是如此,在本次展览中赵邦的作品中怎样以互联网来进行创作呢?

高远:赵邦的作品《云涂鸦》依托于谷歌地图在互联网上进行创作,他在谷歌街景上“游荡”,在相关的位置和图像上“涂鸦”,利用相应的文字和图画或是emoji。他在网络虚拟平台上涂鸦的想法其实是因为看到了城市被秩序占领后,现实的涂鸦实际上变得不可能了。今天,涂鸦在很多情况下可以作为一张数字图片在互联网上发送和传播,他想以一种更轻松和更简单的游戏方式来进行这个作品。在使用谷歌地图在美国浏览后,他截取了谷歌街景地图上的画面,再用图像软件里进行图像处理。艺术家制作了这些涂鸦,以游戏的心态介入到这些画面之中。在全世界被新的危机笼罩、各个国家意识形态加速割裂的时刻,用一种艺术家的诙谐方式重新审视文明之间的关系。

展览现场

他另一件作品是《界面狩猎》,谷歌街景地图的移动设备在拍摄过程中经常会被人们所发现,然后有些人也会去拍这些拍摄的设备,《界面狩猎》就将这些镜头片段截取出来。艺术家的作品完成也是在网络界面进行搜索和捕捉的,可以称为一种“网络现成品”。在镜头在观看你的时候你意识到被观看也在观看镜头,揭示看与被看的关系。

展览现场

葛宇路|假日时光|艺术计划|多媒介|尺寸可变|2021

艺术中国:葛宇路这次展出的作品为新作吗?

高远:可以算是新作,其中的一件作品是他在广州扉美术馆的个展“搞搞震 冇帮衬”作品《假日时光》的延续。他用艺术家的“特权”,自己代替三位美术馆工作人员工作九周,这样一来三人都分别有了三次每次长达一周的假期。展厅中的数字微喷以及影像作品都是美术馆员工休假的成果,是葛宇路取自三位美术馆工作人员休假时发的朋友圈中,也算是一种“现成品”。

美术馆工作人员考勤卡上标出了葛宇路的替班

这件作品反思了现代机构工作制以及工作对于人的异化,以及在异化劳动被取代之后获得的身心解放。美术馆的工作者最接近于美,而这种美在繁忙的劳动中逐渐被消解,在重新获得假期后,他们又有机会去再次体会艺术的美。艺术家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员工从工作中短暂逃脱,以艺术的名义使员工重新回到生活;同时又直接介入了艺术机构的日常运行之中,也是一种“机构批判”的尝试。

展览现场的隐藏彩蛋

艺术中国:听说这个展览有一个隐藏的彩蛋是吗?

高远:是的,在美术馆的监控室里。在两台监控九宫格屏幕旁边放了一台电脑,上面播放着他的作品《对视》,在这里形成了一种双重互视的关系。监控室本来是一个展示空间之外的空间,在这个空间内展示一个关于监控的作品,使作品原本的街头监控摄像头和艺术家的互视关系变得更加复杂:“监控”成了“观看”,观看也成了监控的一部分,艺术家在面对技术强权对日常生活无所不在渗透的同时,又反思了美术馆机构展示的合法性。

展览现场的隐藏彩蛋

艺术中国:所以观众是看不到的吧?我刚才看门上写着“禁止开门”。

高远:所以这是一件隐藏作品。

艺术中国:作品通常创作出来就是要让观众去观看,还是创作出来只是一个艺术家思想的延续,跟观众没有任何关系,这也是值得探讨的。这也是艺术家对“作者死亡了”的有力回击吧,作者完全掌握自己的作品,可以决定他的作品放在哪里,能不能让观众看到。

高远:其实这也是一种“机构批判”艺术。机构批判主义(Institutional criticism)能让艺术家选择的任何物品都具有作品的身份和价值。机构批判艺术的先驱丹尼尔·布伦、汉斯·哈克等艺术家通过介入或改变艺术内部的建制及其合法性,把作品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政治语境之中,也成为了后来观念艺术的一种重要方式。国内这类艺术家还比较少,葛宇路就算是一位,他在机构批判艺术中让美术馆展示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戴陈连|人生何处不相逢|单频道录像|1920 x 1080|22'17"|有声彩色|2020


艺术中国:最后对于前来观展的观众有什么想说的?

高远:我想通过这个展览唤起观众对“技术演进”的一种反思。我们很多时候只意识到了技术演进带来的便利,这些技术确实给生活带来的很多方便,但也要意识到它背后的一些权力逻辑。大型互联网平台和技术寡头控制舆论、干扰了人们的认知环境,影响人们的生活,艺术在这其中实在是微不足道的,但却以它特有的“弱”姿态实现了某种调侃或者浪漫,技术滥用和技术发展到无法控制的程度是很危险的,科幻片中的剧情逐渐都变成了现实。希望通过本次展览能够唤起观众对于科技进步的警惕与反思。(“合成演进”跨媒介群展正于北京鸿坤美术馆展出,将持续到2021年8月22日)

周岩|DREAM|单通道高清录像|尺寸可变|2016

丁世伟|降维广场No.1|装置艺术微喷|铝板 松木杆|400x250cm|2020

策展人高远以“合成演进”反思技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