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将悲伤刻进哀悼里——米开朗基罗的四件《哀悼基督》

将悲伤刻进哀悼里——米开朗基罗的四件《哀悼基督》

时间: 2020-04-10 22:33:15 | 来源: 艺术中国

空无一人的梵蒂冈广场 图片来源于网络

看着几寸的屏幕上,空无一人的梵蒂冈广场,有些难受。

在雨中蹒跚而行的老人,是方济各教皇。

难怪有人说这里像是末日后的世界。

方济各教皇走在雨中 图片来源于网络

现在的世界正在经历的灾难更像是一场噩梦。

所有人都在祈祷着,快点苏醒。

只不过有的人先醒了,有的人还在睡着。

2019年的梵蒂冈广场 照片拍摄:孟孟

去年夏天到梵蒂冈的时候,记得我起了一个大早。

听说晚了就会人挤人,并且要排上绕着半个广场的队伍。

而就算那时候,广场上也是有不少的人向着圣彼得大教堂快步走去。

圣彼得教堂 照片拍摄:孟孟

很多人其实并不是为了要去朝拜宗教,而是为了看一眼意大利文艺复兴大师米开朗基罗那件最出名的作品《哀悼基督》。

历史上有无数的艺术家用艺术作品诠释他们心中的“哀悼基督”(Pieta)。

这一内容其实是基督教中重要的主题,指的是在基督被钉上十字架后,圣母将她的尸体放下来,抱在怀里痛哭悲伤。

我们今天不谈宗教也不谈疫情。

只是来看一看米开朗基罗终其一生,在生命的不同阶段,所雕刻下的《哀悼基督》。

23岁的哀悼

《哀悼基督》 1498年 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

在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里的这件《哀悼基督》是米开朗基罗23岁时创作的。那时的他还很年轻,对未来充满希望与期盼。红衣主教委托他来为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来创造一件雕塑。这件雕塑中的圣母玛利亚与米开朗基罗一样正值青春年华,但她却有着永恒的青春。在她怀中抱着的基督也一样的年轻,闭着双眼似乎在沉睡着。但看到他身上的伤痕时,你会惊讶他在承受了无数的流血与暴行后,还能保持着平静的睡颜,总会忘记他已经失去了生命。

圣母绶带上刻着米开朗基罗的名字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件《哀悼基督》也是唯一有米开朗基罗签名的,在圣母玛利亚的绶带上,刻下了艺术家的名字。以前还能走进去观看,能将绶带啊伤痕啊等等细节看得更加清楚。但在1972年的时候,有人拿着锤子试图破坏这件雕塑,被抓住后,这件雕塑就加上了一层防弹玻璃,并且只能从很远的距离之外来欣赏了。

圣彼得教堂贝尼尼创作的青铜华盖 照片拍摄:孟孟

在圣彼得大教堂里,不要错过贝尼尼创作的青铜华盖,还有华盖下圣彼得之墓点燃着99盏长明灯。

贝尼尼设计的御座 照片拍摄:孟孟

贝尼尼设计的青铜宝座中有木制的圣彼得御座,宝座后方彩色玻璃上有翼展1.5米的正灵信鸽。

布拉曼特和拉斐尔设计,米开朗基罗完成的穹顶 照片拍摄:孟孟

而登上经过布拉曼特和拉斐尔设计,米开朗基罗完成的穹顶,通过狭窄的楼梯继续往上,就能远眺贝尼尼设计的圣彼得广场。

守卫士兵 照片拍摄:孟孟

看着经过瑞士士兵身着500年不变的制服,拿着15世纪的长戈时,不禁感叹什么都变了,什么都没变。生命会逝去,也会新生。

80岁的哀悼

百花圣母大教堂 照片拍摄:孟孟

《哀悼基督》 1555年 高226.1cm 宽123cm 佛罗伦萨大教堂博物馆 照片拍摄:孟孟

在百花圣母大教堂的博物馆里,我遇到了米开朗基罗的倒数第二件《哀悼基督》。在这里,圣母已经没有了永恒的青春,甚至连她的脸庞都是不清晰的。米开朗基罗在这件雕塑中似乎有一些地方并没有完成。基督的身体雕刻得光滑如同肌肤的质感,而脸部以及圣母和其它几个人物明显能看到未完成的雕琢痕迹。圣母玛利亚用手臂想要扶助基督,母亲用全身的力量想将儿子托起,但失去生命后肉身终究没有灵魂的指引,太沉重了。

Nicodemus 照片拍摄:孟孟

开朗基罗将自己塑造成了Nicodemus,将基督从十字架上放下的人,他正在上方托着基督,戴着兜帽的人物只有从特定的位置才能看清面孔,那张脸是米开朗基罗为自己塑造的肖像。展签上写着这是米开朗基罗要给自己的坟墓准备的雕塑,上方Nicodemus直视着死亡的基督,正像是艺术家对于自己永恒的哀悼。

圣十字大教堂 照片拍摄:孟孟

米开朗基罗墓  照片拍摄:孟孟

但丁墓 照片拍摄:孟孟

伽利略墓 照片拍摄:孟孟

但实际上在1555年米开朗基罗就因为瑕疵而放弃了这件雕塑。其实米开朗基罗墓整体由瓦萨里设计,棺木上方的半身像是由G.B.Lorenzi创作的,在位于佛罗伦萨的圣十字大教堂中,与但丁、伽利略等名人一同安葬于此。

《哀悼基督》1559年 佛罗伦萨美术学院 照片拍摄:孟孟

这件《哀悼基督》创作于1559年,但是不是米开朗基罗的还有一些争议,也有人说是他崇拜者模仿百花圣母大教堂博物馆里的那件《哀悼基督》而创作的。目前与《大卫》和多件《奴隶》像一起保存在了佛罗伦萨美术学院的展厅中。

89岁的哀悼

米兰的斯福尔扎堡 照片拍摄:孟孟

在米兰的斯福尔扎堡保存着米开朗基罗的最后一件《哀悼基督》,这也是他的最后一件作品。那天去的时候,大厅里只有一个工作人员,我站在这件雕塑前面前良久,沉浸在大厅中的圣乐里。

《哀悼基督》1563年-1564年 高195cm 米兰斯福尔扎堡 照片拍摄:孟孟

在临终前的几天里,他还在一直雕刻着。这件雕塑作品里又回到了最初的两个人物,圣母与基督。他们身体纤细拉长圣母依然托着基督的身躯,而基督似乎并不是完全瘫倒的,他似乎正在复苏。圣母与基督紧紧依偎在一起,似乎终于脱离苦海,超脱于尘世之外。这件雕塑经常被人说是没有完成的,因为仔细看来只有基督的小腿部分是圆润光滑的,其它部分只是凿出了一个大概的形体,粗糙而又模糊不清。但这也回归到了生命最原始的状态,曾经神圣的宗教情怀在此也变成了寻常人家的母与子。母亲苦苦支撑着儿子,想要把自己所有的生命都给他。

作品局部 照片拍摄:孟孟

作品局部 照片拍摄:孟孟

与其说是没有完成,不如说米开朗基罗比罗丹早了生可许多年,把罗丹后来运用得无比娴熟的技法与理念,过早的呈现在了世人面前。在没有完成的作品中,艺术完成了生命的进程。

米开朗基罗的《哀悼基督》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宗教的象征,更多的是母亲对丧子之痛的哀悼,是对每一个生命的哀悼与尊重。“死生亦大矣”,希望每一个生命都能得到尊重,每一个生命都能在黑暗中找到光明。(文/孟孟 照片拍摄:孟孟)

将悲伤刻进哀悼里——米开朗基罗的四件《哀悼基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