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当代文化身份的建构——《花木兰》现象的映射

当代文化身份的建构——《花木兰》现象的映射

时间: 2020-04-09 12:23:41 | 来源: 艺术中国

迪士尼动画真人版《花木兰》海报

/杨力菲

罗兰·巴特在《作者之死》中写到,只有打破作者作为意义的垄断主体的地位,才能开启作品与观众之间的对话,从而实现真正的意义解放。好莱坞影像里的中国人并非中国人的真实镜像。只有以人类历史作为共同讲述的对象,排除歧视与误解,才能冲破语言和文化的藩篱,铸造起通往真理天堂的巴别塔。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性爆发,原定于三月份上映的《花木兰》在国内外撤档。事实上,这部人们期待已久的、由中国演员刘亦菲主演的迪士尼动画真人版的预告片一经亮相,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花木兰》动画版最早上映于1998年,相对于传统的迪士尼公主,花木兰打破了女性的传统形象,比起白人公主们等待王子救援,迪士尼版的花木兰征战沙场、为国效力、有勇有谋,最后救出了皇帝,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国外来讲中国故事从来都褒贬不一。从20世纪初的傅满洲到去年大火的刘玉玲,以及红遍世界秀场的中国超模吕燕,西方人眼中对中国人形象的印象和审美与我们之间似乎有一种“误差”。在动画版《花木兰》中,蟋蟀、龙、祠堂以及角色们对统治者的忠诚作为主要元素反复出现,以强调故事的东方特质。但西方这种过度的想象力和诠释在中国人自己看来,却像动画片中的那碗培根煎蛋粥,显得有几分别扭。

迪士尼1998年版动画电影中的花木兰形象

刘亦菲版的《花木兰》预告片公布以来在国内没少被人诟病,但人们这次将注意力从演员的专业技能转移到了电影语言,角色们一口流利的英文使许多观众感到不适,甚至有人挨个罗列出演员们的国籍,质疑她们是否有能力和资格演绎中国古代的英雄故事。《花木兰》由此产生了一种文化分歧的现象,一种传统与现代的断裂。

实际上如今我们日常中的文化大都是由西方带进现代社会的,从日常使用的物品、吃的食物、穿着的衣服、甚至是我们的住宅,而自我传统只占据了其中一部分。因此当李子柒红遍You Tube坐拥近千万粉丝的时候,我们并不应自我陶醉。不可否认,李子柒呈现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世界,但且不说看起来造价不菲的衣服,视频中的烹茶煮饭也并非是现在进行时,并不是中国乡村生活真实的表达。

视频中的李子柒形象

伴随着李子柒现象一起发生的是,近年来身着汉服的青年男女出现在大街小巷,但相比邻国日本与韩国的传统服饰文化,中国城市中的汉服总是显得难以融入。也许这些被浪漫化的对传统情愫的表达,可以理解为借助传统中自我与他人的差异性来对身份加以强化,但这同时也容易掉入他人的陷阱。在别人的凝视下,我们不自觉地被浪漫化为一个异域他者,正如拉康所言:凝视似乎拥有这种优先权,以至于最终使我成为盲点。

当我们把苛刻审视的目光投向了他人,却忘记了文化自信要从每一个人做起。如果我们对好莱坞漫威英雄的的喜爱多过对中国古代英雄的崇拜,对西方时尚的追求多过对中国传统气节的敬畏,那一身汉服、一段视频依然无法撑起我们的文化自信。

当代中国人的形象在以好莱坞为主的国际荧幕上依旧是模糊的,除了以一代代的武打明星在西方世界里“自我东方化”,强化着西方对我们的刻板印象之外,我们是否孕育出了真正可以代表当下中国人、反映中国人新的精神面貌的文学、艺术、音乐呢?建立清晰可辨识的形象并不意味着抛弃过去,而是赋予它更深厚的传承精神,摆脱与当下格格不入的旧姿态,使其真正地连接起过去和现在,并开拓出我们的未来。

当代文化身份的建构——《花木兰》现象的映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