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在跨界融合中寻找未来之门——Futurelab艺术与设计创新未来教育博览会述评(一)

在跨界融合中寻找未来之门——Futurelab艺术与设计创新未来教育博览会述评(一)

时间: 2019-12-06 16:42:35 | 来源: 艺术中国

未来实验室全球院长峰会演讲嘉宾合影

文/凌敏

时近岁末,在上海黄浦江西岸,一个以“未来实验室(Futurelab)”为标志的跨界展览活动——艺术与设计创新未来教育博览会落下帷幕。从11月25日到12月1日,这个由上海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负责运营、大华银行鼎力相助的博览会吸引了艺术界、教育界、产业界、科学界、思想界与哲学界等多方人士的关注。参观者从懵懂幼童到外国政要,从美术老师到文化创意人士,从画家、设计师到画商、策展人,从时尚潮人到投资界人士,大家都有一个共同感受,就是这个博览会与其它展览相比很不一样,它所揭示的未来趋势与动向耐人寻味。

不一样在哪里?从展览构成看,人们通常看到的展览,比如艺博会、双年展、画展、个展、回顾展等,都是对艺术家既有成果的展示,是对过去历史或现在已经发生的事实的呈现,属于过去时和完成时。而这个博览会呈现的不是过去,而是未来,是正在孕育、形成、激荡中的新创意、新思想、新做法,是正在进行时和将来时。呈现过去可以理解,那都是已经发生的事。而未来怎么呈现?未来是没有到来的愿景,这种展览怎么做?怎么策划?怎么组织?怎么布展?又需要拿出什么样的东西给公众观赏?甚至与公众的关系如何构成?凡此种种,一系列与其它展览相似的问题在这里都发生了变化,都不一样了。

未来实验室:艺术设计与科学论坛在复旦大学分会场举行

在这个由20多家国内外艺术院校和机构参与的70多个工作坊,近30位院长、专家、学者展开头脑风暴的四大论坛,以及在西岸艺术中心三大展厅里布置的20家艺术院校与机构的展览呈现,在这个由工作坊、论坛与展览构成的三大板块中,与未来相关的核心点到底是什么?是正在跨界激荡与形成中的意念、想法与做法;是正在打破学科分割走向融合的新方向。这个展览涉及的内容不仅点多面广、与参会者和观众的关系不仅复杂多样,要找到一个原动力引起大家共鸣的母题,把这样的博览会办得引人入胜是不容易的。

那么,这个“艺术与设计创新未来教育博览会”的母题是什么?它的原动力又在哪里?母题并不难找,就是那个标志“未来实验室(Futurelab)”;原动力也不难发现,就是被条块分割的艺术、设计、科学、教育等方方面面在当下面临的发展瓶颈。在21世纪即将进入第20个年头的重要时刻,整个世界都出现了一种面临变局的躁动。在艺术与科学方面,从学科分割走向学科融合已经从少数学校的实验室走向了更广泛的领域,这就是这个博览会的原动力。而以“未来”为母题的展览在国内虽然少见,但在国外也还是有的。比如在英国就有“未来设计展”等。只是那些展览仍局限于某个学科或门类,比较单一。而“Futurelab——艺术与设计创新未来教育博览会”的独到之处在于它的开放性,它是一个跨界无拘的开放平台。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展示未来一百年飞行体验

这种跨界融合、开放无拘的特点,从演讲嘉宾和工作坊导师带给公众的信息,尤其是他们的学术背景上就可以窥其一斑。比如,参与本届论坛的嘉宾除了从事艺术教育管理的多位校院长之外,还有从事哲学、艺术史、媒体考古与技术文化的专家,以及来自马克斯普朗克胶体和界面研究所的理论化学与数学模型专家、来自欧洲核子研究中心艺术部的跨学科融合专家。同时拥有生物学、应用数学与信息系统创新专业硕士与博士学位的策展人;拥有哲学、物理学学位,对美学和当代艺术理论、科学史和世界遗产、艺术研究和社会参与等问题持续跟踪并在力推文化融合的研究者。另外,还有来自蓬皮杜艺术中心新媒体部、伦敦FutureEverything(人工智能与新媒体)等一线文化艺术机构的主管。这些横跨文理科与艺术专业的嘉宾和导师为未来实验室(Futurelab)的公众带来了前所未闻的见解。

然而,要把这些“高人”从各地请来、参与“教育未来”的头脑风暴,并不容易。对“未来实验室(Futurelab)”这个前所未有的博览会来讲,从一开始就碰到了“三大”问题:找谁来?参与者的确定;怎么做?呈现方式的设定;做什么?思想成果的预想。而这一切都是由不确定的“未来”造成的。那么,如何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在不可为中寻找可为,在不能预想中寻找预想。这是未来实验室(Futurelab)博览会要突破的难题。

中央美术学院工作坊:教学现场

首先是人。找什么人来参加“未来实验室(Futurelab)”博览会活动?显然不能像往常那样,找几个专家或某方面、某学科、某门类的人士来商议一下就行。在拟订参与者名单之前,尤其需要关注的是,有哪些因素在影响未来?这些因素跟什么机构、什么人有关?事实上,做这种前瞻性探索的高等院校与研究机构并不难找,但要碰到合适的人、合适的项目却不容易。特别是那些做跨学科、跨行业、跨区域研究的探索者,以及有这种想法的教育管理者,联系到他们,与他们进行深度沟通,这是保障“未来实验室(Futurelab)”博览会能否成功举办的关键。因为只有这些人的热心冲起来了,才会一通百通,找到更多合适的人。当然,这只是为“未来”出谋划策的一类人。还有一类直接就是未来的主人——现在的中小学生。这次博览会不仅为他们开辟了展场——上海市中小学美术教学作品交流展,还在不少工作坊为四岁以上的幼童设置了互动空间展开实时交流。同时在论坛部分还邀请了两百多位中小学美术老师前来对话。这样的参与者构成,在其它博览会是见不到的。而这么做的结果也就有效解决了人的不确定问题。

其次是事。用什么方式来呈现“未来实验室(Futurelab)”博览会的内容?这一点挑战很大,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传统博览会展现的是已有的物化的成果。做这样的展览只要分析研究到位加上各方配合,做起来还是比较有把握的。而以“未来实验室”为母题,做什么?怎么做?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未来是还没有实现的梦,是虚幻的、观念的,甚至是欲念的,没有物化作品可言,即便有一些物质形态的展示,那也只是一些导向未来的可能性的提示。做这类展览重点不在讲史、搬弄完美,它的更大比重是要将人的内在欲望,以及实现这种欲望的可能性,通过相互激荡激发出来。因此,参与者追求的不是完美无缺、不是标准化,恰恰相反,他要寻找的是新奇与意外的可能性,是将来有可能实现的愿望。这样的特性也就决定了对新创意、新想法、新做法等理念性的东西的展现将是这个博览会的主轴。这怎么做?从参与方提供的参展项目中,出乎意外地透露出一种组合方式:工作坊、论坛、现场展示。这三个板块的有机结合巧妙地解决了“未来实验室”呈现方式不可为的问题。

中国美术学院在博览会上的展览呈现

最后是果。拿什么思想成果奉献给参加“未来实验室(Futurelab)”博览会的不同人士?这个问题看似容易,其实比前两个更难回答。因为传统博览会展示的是过去,过去的思想与艺术成果。这是确定的,比较便于了解。而这个博览会是开放的平台,因此即便是与会者的名单已经确定,甚至参与论坛演讲的题目或工作坊的活动都已经确定,你还是不能事前预估大家在相互激荡中会碰撞出什么火花,会有什么样的收获。特别是那种跨界跨行业的交流、跨专业跨学科的融合,对于未来世界会有什么样的影响,无法在当下立马作出判断和评估。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在这个博览会上由不同学校、不同机构、不同专家学者,以及不同人士所揭示的艺术、设计与科学相融合的发展趋势是非常明确的。当然,每个人从自己的角度会有更细致的解读。比如,亲临博览会参观并接受记者采访的意大利教育、大学与研究部部长洛伦佐·菲奥拉蒙帝就表示,这里发生的事情,是全球化的一种新方式。

是的,21世纪快要蹉跎了五分之一时间,世界各地正为全球化的未来焦虑。是止步不前?还是倒退?或者开辟新的发展路径?其实网络与信息技术已经表明了一体化趋势,而正在孕育与发展中的新科学更是揭示了学科大融合的发展动向。在这种情况下,“未来实验室(Futurelab)艺术与设计创新未来教育博览会”所做的则是一种呈现,是用论坛、展览、工作坊三结合的方式把参与者对未来的预想和做法有效地展示出来。当然,这是全球首创的第一届“未来实验室(Futurelab)”博览会,它除了引来更多学校与机构期待明年在上海做更多、更深层的交流外,博览会本身在如何满足大众与小众参观者的不同需求方面做得更细致、更到位,也还是有一些需要研议的地方。(本文作者为Futurelab艺术与设计创新未来教育博览会主创,图片与视频提供:Futurelab)

意大利教育、大学和科学研究部长盛赞博览会的意义

这些参与工作坊的小朋友正是未来的主人翁

2019首届“未来实验室:艺术与设计创新未来教育博览会”在上海西岸举行

在跨界融合中寻找通往未来之门——Futurelab艺术与设计创新未来教育博览会述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