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增先先生
原上海美术家协会主席、原上海美术馆馆长、“新浙派人物画”奠基者方增先先生于2019年12月3日19:28分在上海因病过世,享年88岁。
方增先1931年生于浙江浦江,1953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留校并继续攻读研究生。1955年任教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78年任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1999年当选为上海美术家协会主席,曾任上海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上海中国画院一级美术师、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画院院长等职。方增先是20世纪后半叶现实主义中国人物画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中国画坛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浙派人物画”的奠基人与推动者,浙派人物画的领军人物,创造了新中国人物画的经典风格。2013年1月获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2017年受聘担任上海美术学院顾问教授。
青年时期的方增先
1949年,18岁的方增先从浦江农村来杭州,考入国立艺专。他喜欢画画是受了母亲的影响,“我外婆的娘家藏了《芥子园画谱》之类的书,我妈妈喜欢临摹。后来她在村里专门为刺绣画画,我也开始有了兴趣。”
虽然小时候喜欢画画,但艺专的绘画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入学考试考素描,我根本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我记得那是我平生第一眼看见石膏像,好像是个半面的外国人头像。”
“老师问,要黑炭还是要铅笔?我选了支铅笔。结果是一支HB铅笔,很硬,很难画。我拿了纸坐下来摆好,却不知道该怎么画。写生?我没听说过,很茫然。”最后,方增先成了最后一个离开考场的考生,“我捡了地上别人用剩的黑炭,结果把那张画画得跟鬼一样。”不过,因为当时招考人数比考生还要多,方增先幸运地被录取了。
方增先念书时,国立艺专就在孤山。因为条件不好,基础又差,刚入学时,他常常躲在教室后面,“那些上海来的男、女同学都是有钱人,同学中来自农村很少,而我也不想和城里人玩。”
方增先与妻子卢琪辉
方增先还记得,自己那时候的打扮很土,“一件长棉袄紧紧裹在身上,同学用怪异的眼光看我。于是,我去学校边的一个裁缝店把衣服下半截给剪了,改成对襟。裁缝给我缝了一排纽扣,穿起来好像从武打小说里走出来的人。”
而在当时的同学看来,这位同学则有些孤僻。“因为我得从零开始,我脑子就想着怎么赶上去,对那些帅哥美女同学毫无感觉。”
当时的国立艺专聚集了黄宾虹、潘天寿等众多艺术大师。“我考进去头一年,有一天走出教室,有同学指着前面一个正对着西湖写生的老者说,这老头就是黄宾虹。他拿着一本手掌大的本子,我偷偷张望了一眼,吓一跳——画的跟眼前完全不同。我回去琢磨半天,觉得他是在画心中的感觉。”
虽然在学校里并不起眼,但还是有人注意到了这个勤奋刻苦的“潜力股”。入学第二年,方增先一跃成为班里最优秀的尖子生,并担任了班里的互助小组长。在和同学逐渐增多的来往间,他与后来的太太卢琪辉熟悉起来。
1955年,方增先毕业留校,办公室与后来转到雕塑系的卢琪辉画室相邻,在“常常去看她雕塑”的过程中,两人暗生情愫。
不过这段感情一度也遭遇过波折。卢琪辉毕业回上海后,方增先常去上海看她,“她的家庭条件很好,也很开明,但是因为我个子比较小,又只会画画不会交际,怕我的前途不好,她妈妈就不太同意。”但因为卢琪辉多年里始终坚持这份感情,6年后有情人终成眷属。
2013年1月,方增先荣获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2017年6月23日,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上美讲堂”在上海大学图书馆报告厅开幕,方增先录制好了演讲视频在大屏幕上播放。这是他最后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
方增先在作品前
以下为演讲整理实录:
我是画中国人物画的。在我看来,人物画实际上是跟西方的素描有关系的。因为人物画必须讲究造型。造型就必须跟结构有点联系。这个仅仅素描有时候还不够,因为素描掌握起来,它是比较全面的一种印象。但是通过结构,就非常可靠了,所以说结构还是非常重要的。
怎样使人物画更接近生活?那么这个就跟写生有关系了,古代没有写生。凭记忆有一个估算,就这样画的,但这样的东西呢,跟生活有点脱离了。解放后提倡跟生活联系,所以很多人开始画生活里的人,画生活里的人当时觉得搞一些素描蛮好的。但是素描不但是西方的东西,而且用毛笔是没办法画的。所以,当时开始就用白描画,画人物,就是用一根线一根线画出整个人物结构。
关于光影,可以参照一部分西画。但是它必须更突出线,不能跟西方完全一样搞法。它要跟线条协调,所以这个光影都要在线里面表现,这很重要。
浙派人物画,它是参考传统用笔,所以浙派人物画的特点是用笔用墨,参照古代传统绘画方法。用笔讲究抑扬顿挫,与书法有点联系。我记得那个时候,潘天寿先生经常讲,说用笔必须搞好,中国画没有用笔就没有意义了。
解决了造型,随后就是笔墨的提高,我的经验,要靠多看,当代的或者古代的水墨画。多看了以后,必然对水墨有比较高的认识。所以多看多画非常重要,这是相互辩证的关系。
方增先拜访王个簃先生
记得当年,我为了提高用笔的水平,专门从浙江跑到上海找王个簃先生。为什么找王个簃先生呢?他是吴昌硕的高足,而且他学吴昌硕学得非常认真。一个礼拜两次,到王个簃家里,他也不是一笔一笔怎么样教,他就当场画一张画给我看,每次都是非常非常认真,整个过程都给我看,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形象的教学,因此我学得比较快。
后来我就写了一本书,叫《怎样画水墨人物画》,这本书发行量非常大,有43万册,甚至传播到海外,可见这本书影响很大。
对于创作的体会,我觉得两句话很有道理。首先是“大胆落笔”,下笔的时候必须大胆,就是指用笔要肯定,要大胆地画,画完以后修改的时候,要“小心收拾”,这样子画面效果才会比较好。对我而言,找寻到了积墨法,对我的帮助很大。积墨法的好处是,它在画面上的积累,是不断增加的,这里一点那里一点,这里一撇那里一撇,从整体出发,最后完成一个比较好的效果。应该说,积墨法对我的创作很有好处。同时,积墨法在国画教学里也很有用,通过示范,我可以直接让同学去学,可以当场画给他们看,他们很快就可以学得比较好。
方增先在巴彦喀拉山
我画了一辈子中国画,感觉中国画的最基础的东西,必须遵循中国的传统艺术法则。西方的艺术绘画,可以作为一种参照来吸收,这样你在画当中怎么变它都不会离开它根本的东西。
总而言之,传统中国画必须走现代的路,因为全世界往前走,那中国画也要往前走,往前走就是现代画。
年轻人必须多看,多看了以后就提高了自己的眼睛了。那么多画呢,就有个实践了。所以你提高眼睛之后要真正水平提高,那你就要多画。
(本文综合浙江新闻+、上观新闻、《新民晚报》)
方增先 粒粒皆辛苦 1955年
方增先 母亲 1988年
方增先 远望 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