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法国五家博物馆合作于4月11日至6月15日联合主办“名馆·名家·名作——纪念中法 建交五十周年特展”,将10幅法国传世油画精品展现给中国观众,有助于人们从法国精品及中法绘画艺术的比照中领略艺术的神奇力量和两国人民对人文艺术精神的不懈探索。从文艺复兴到当代创作,法兰西艺术始终将日常生活的点滴写照与“民族史”的荣耀场景施以同等的浓墨重彩。不论源自何种文化,相信每个参观者在自己的内心深处都能感受到这些作品发出的自由的宝贵信息, 比如雷诺阿画作中沐浴在日光下荡秋千的姑娘和煎饼磨坊舞会的快乐客人,里戈创作的令人过目难忘的路易十四的肖像等等。 光线是绘画艺术中的重要元素,法国绘画对此做了大量探索。这些作品的集中展示将焕发异彩,引导众多中国观众加深对西方 经典绘画艺术的了解。 自15世纪起,肖像画开始在西方盛行。 欧洲各国君主借用这种方式使自己流芳百世,这幅由让·克鲁埃创作的《弗朗索瓦一 世》便是一个例子。画中,艺术家借宽阔的 肩膀、宝剑、圣米歇尔骑士团领袖勋衔以及 金丝绣成的衣料,突出了法兰西国王权倾天下的威严仪态。虽然画中国王仅带着一顶素 雅的贝雷帽,但象征王权的皇冠图案在背景 中依然明晰可见。 历史上的弗朗索瓦一世是一位慷慨的赞 助者,非常支持艺术家和艺术事业。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新思想如雨后春笋,他 对艺术同样满怀热情。许多意大利艺术家受邀来到法国为其创作,其中包括画家莱奥纳 多·达·芬奇。弗朗索瓦一世的枫丹白露城堡甚至成为当时整个欧洲的艺术创作中心。 乔治·德·拉·图尔是描绘夜间场景的天才画家,在他的作品中大多只以微弱的烛 光或炉火作为光源。此幅油画描绘的是一位借着儿子手中的烛光在夜间做活动木匠。从画做的名称可知,这位木匠的身份为约瑟, 即基督教中耶稣的养父。孩子脸上的光赋予了他超自然的光彩,揭示出其神性,而手指上及指甲中的污垢则向观众暗示出他此时还只是一个凡人。 约瑟与幼年耶稣的眼神交流时整幅画 作的核心。约瑟温柔的眼神,流露出对孩子的无限关爱。布满额头的皱纹传达出他为儿子的未来命运而担忧。正在加工的木头则是耶稣受难时十字架的暗喻。虽然这是一幅宗 教作品,但画中描述的童年场景旨在唤起一种普世的情怀。作品的简洁及其对人物的刻 画深深地打动着观众。乔治·德·拉·图尔 通过简单的图像,传达了天主教会所推崇的“在日常生活中体现神圣”的理念。 弗拉戈纳尔早期艺术生涯中,曾创作过 许多主题严肃的画作,灵感往往源自古代故事。随后,他转而专注于轻松的主题,比如 爱情和情欲。这幅作品描绘了男女间的禁忌之爱。油画的精妙之处在于其构图,画面被 一条虚构的对角线贯穿,并将苹果与门闩联系在同一条线上。在西方世界中,苹果象征 原罪,而门闩则扼杀了一切逃出的可能。作品给人以时间暂时凝固的感觉,故事就这样在高潮处戛然而止。 油画描绘的故事可能受到18世纪情爱小说风潮的影响,而这却是被基督教所强烈谴 责的。另一幅名为《牧羊人敬拜》的油画与 此作恰可形成呼应,描绘了一群牧羊人像新 出生的婴儿耶稣膜拜。虽然两幅作品都出自 弗拉戈纳尔之手,但其主题却与宗教相关, 他们共同营构出对“爱”之主题的独特思 考:对神的爱以及男女之间的爱。 路易十四改写了西方历史的进程,他 的作用不可小觑。在其统治期间(1643— 1715),凡尔赛成为法国的首都,而他的城 堡凡尔赛宫,则是欧洲重要的艺术中心。路 易十四在63岁时想送一幅自己的肖像画给他 的孙子,即西班牙国王腓力五世。于是,他 向画家亚森特·里戈定制了画作,并非常满 意,因此又要求绘制了第二幅肖像画放置在 自己的城堡中。这两幅肖像画都留在了凡尔 赛宫,这里展示的是第二幅。 在这幅肖像画中,路易十四被王座、 权杖及皇冠等各种权力的象征符号所衬托。 蓝色的长袍饰有百合图案,是法国皇家的象 征。这也是国王加冕礼,即国王登基宗教仪 式的穿戴。这种构图方式从此成为后世君主 官方画像的典范。此后,亚森特·里戈声名 远扬。不论是人物的个性还是身份的表现, 都使他的出众才能得以展现。他还曾为其他 欧洲贵族绘制了大量的肖像画。 奥古拉斯·雷诺阿、克洛德·莫奈和 卡米耶·毕沙罗等画家的笔下诞生了“印象 派”,这个新兴的艺术流派出现在19世纪后 半夜的法国。这些作品大多数在露天场景中 绘制而成,色彩明亮。尽管最初“印象派” 的绘画理念饱受争议,但最终却在世界范围 内得到广泛认可和青睐。古典主义画家们偏 爱历史、神话和宗教类的宏大主题,而“印 象派”画家则将眼见的世界作为创作对象, 并热衷于坐在室外描绘风景。 《煎饼磨坊的舞会》 奥古斯特·雷诺阿 布面油画 1876年 奥赛博物馆藏作品《秋千》中,雷诺阿捕捉到了一 天中的某个特殊时刻:阳光透过树枝洒落下 来,斑斑驳驳。画家遵循自己的感受选择色彩,粉色的阳光和蓝紫色的阴影,就连年轻 姑娘的白裙子也是由多种颜色的小笔触快 速点染而成的。这正是“印象派”的典型 风格。 与法国社会一样,19世纪末的首都巴黎也经历了改头换面的巨大变化。为了改善交通状况,巴黎开辟了许多新道路。就像许多画作中所描绘的那样,商店、夜总会和咖啡厅成为新的娱乐场所。这一时期,很多画家都选择落户蒙马特—巴黎市区北面的高地。这里充满了浓郁的乡村气息,画家们则聚集在蒙马特的小巷子里和老宅中。身为最早安家蒙马特的画家之一,奥古斯特·雷诺阿经 常能够看到来此放松的工薪族和城里人。 艺术家、工人、朋友和游人喜欢会聚在可以举行露天舞会的小咖啡馆。雷诺阿乐于描绘生活中的喜悦和欢愉,常常被舞会中富 于青春活力的舞者激发无限的创作灵感,此作中所描绘的正是舞会的典型场景。 巴勃罗·毕加索的伟大之处在于,对不同艺术风格终其一生的不懈追求,并始终保 持极高的艺术水准。我们很难想象《读信》 和《斗牛士》居然出自一人之手。 毕加索是立体主义运动的先锋,他尝试用简单的几何图形同时从不同视角呈现世界。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毕加索的 人物画风回归经典传统,例如这件作品。画中描绘的是两个男人在石头上并肩而坐,身穿的西服与背景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两人的身躯几乎占据了整个画面。他们紧靠在 一起,非常熟络地将手臂搭在对方的肩膀 上。画面中出现的信和书籍则暗喻文字和文学。很多人认为画中描绘的就是巴勃罗·毕加索和法国作家尧姆·阿波利奈尔。两位艺术家于1904年在巴黎相遇,并建立了身后 的友谊。阿波利奈尔于1918年去世,此作于1921年完成,被认为是毕加索向好友的致敬之作。 生于西班牙的毕加索经常观看斗牛表演。在这项极受欢迎的西班牙传统活动中, 斗牛士与公牛的殊死搏斗总令观者热血沸腾,血脉贲张。这幅《斗牛士》使人联想到 毕加索的西班牙血统,尽管这是他在移居法国70年后完成的。作品中的斗牛士完全被扭 曲变形:两只眼睛叠在一起,白色色块上的 两个黑点是鼻子,嘴是侧面轮廓,右脸上的 橙色发网是斗牛士戴在头发上的饰物。毕加索根据自己的心情、喜好及情感将作品中人 物的身体和脸进行分析重构,《斗牛士》是 其晚期作品,正体现出这种自由的风格。 由于毕加索的影响,西方艺术家打破了 长达5个世纪建立起来的绘画和雕塑创作规 则。毕加索抛弃了对精确细节、如从非洲艺术中汲取灵感,使得立体派的人物表现手法 成为可能。 从费尔南·莱热早期的作品中不难发 现,较之人物,他对几何形状、机械及日 常物品更感兴趣。1932年完成的《三个肖像 的构图》开启了他创作生涯中的新篇章。从 1930年起,费尔南·莱热为拓宽受众面,开 始更多地创作大尺幅油画,专注于人物题 材,其造型也更为写实。但他并非用人物来 叙述某个故事,而是将画面中的形体进行组 合,抒写出富有诗意的视觉意象。 《三个肖像的构图》 费尔南·莱热 布面油画 1932年 蓬皮杜现代艺术中心展费尔南·莱热在所有作品中都试图呈 现出一种对比。这件作品中的一切都是对立 的:生命与静止的对立、黄色背景与黑白人 物的对立,以及一维空间背景和饱满轮廓的 对立。 在《三个肖像的构图》创作时期,费尔 南·莱热在演说和文章中从不掩饰自己的个 人信仰及政治立场。人自身、人的教育和人 的生存一直是莱热重视的主题。1936年法国 政府购买了《三个肖像的构图》,以此行动 来肯定艺术家的现代思想及政治承诺。第二 次世界大战后,费尔南·莱热正式加入法国 共产党。 皮埃尔·苏拉热生于1919年。这位法国 画家是抽象艺术领域的关键人物。他擅长在 作品中运用黑色,但画作给人的最初印象却 是形状和色彩的简洁组合。苏拉热并不通过 作品传递任何信息,但他的每幅画作均像一份请柬,邀请每位观众去感受那属于自己 的、独一无二的体验。 正如苏拉热在1981年出版的《所谓迷失 了的职业》中所谈到的:“画并非任何象征,而只是某种事物,人们赋予其意义或将 意义瓦解。”他给予每个人自由诠释的权 利,任由每个人根据自身的文化、经历、感 觉和情感等不同的方式,来理解他的画作。 这次展览将使我们近距离欣赏并深入 了解一些世界艺术名作,而这些作品已然成 为他们所在博物馆的“标志”。这里的每件 作品都代表着一个时代,或者对法国文化来 说具有标志意义的一个流派。每件作品都承 载着一个甚至多个故事,这其中关乎作品本 身、作者本身,以及作者希冀借由作品所传 递的各种信息。尽管展览中的每件作品看 似相对独立,但5家顶级博物馆,8位艺术大 师,10幅传世名作集合起来便可堪称一部缩 略的“法国艺术史”,使观众得以重温其从 文艺复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的独特艺术 风貌。 展览中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和路易十四的画像,带我们回溯了法国艺术收藏的 起源,慷慨赞助艺术的两位国王相视而立, 彰显出国家在保护和促进艺术方面所扮演的 重要角色。 成生于西班牙,却在法国度过大半生的毕加索和费尔南·莱热所代表的时代则更接 近我们,他们同为立体主义大师,但用现代 艺术语言展现出不同的艺术形式,体现了法 国在20世纪前卫艺术中的积极作用。 不论是克鲁埃、里戈、毕加索还是莱热,不论他们生在专制的君主制时期还是共 和时代,这些艺术家都将人物作为刻画对 象,希望通过这些人物形象触动我们的心灵,用肖像画的语言区阐释和探究现实世界。 在拉·图尔和苏拉热之间,一如弗拉戈 纳尔与雷诺阿之间,进行了一场艺术演进历 程中超越时空的对话。前两位是运用明暗的 大师,后两位则对色彩抱有同样的热忱,并 以此来表现轻松地主题,如爱情、诱惑或释 放的禁忌。今天,这些绘画作品汇集于此, 使古典与现代并置,为我们讲述了一段极为丰厚的文化历史。 (杨晓霖/中国国家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