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实践的无限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2-22 14:26:30 | 出版社: 《当代艺术》杂志

“雕塑”在当代艺术文化中不在是一个简单的雕塑实体的感念 ,是一个更多元的、更综合知识的认知的呈现叙述方式。由刘鼎、卢迎华和苏伟共同策划的“第七届深圳雕塑双年展”展开了对于“雕塑”的媒介概念背面的能动性和新的叙述语言的呈现。从之前的“小运动”到“第七届深圳雕塑双年展”这一系 列研究工作的观看,是中国年轻策展人当中在思考层面上是很往前跨一步的,针对于这次的深圳雕塑双年展是对于艺术家之前的创作实践所做的工作的回看。

雕塑的概念处在当代的环境里会有当代的呈线性,并不是对于传统雕塑概念制造崩溃,而是在极力的寻找一种东西从一种语境中打开供大家去观看,找到“雕塑”这个词语在当下更贴切的说法和工作方法。策展人针对于这次的深圳雕塑双年展这样谈到“在这次的展览中并没有单纯的延伸和拓展雕塑的概念, 雕塑展联想到了过去,回看90年代艺术实践的情况里边,90年代对于媒介的敏感是投入了很大的热情,这种敏感启示了很多艺术家对于可能性的探讨,还不真正叫做媒介,对于艺术可能性的指向,还不是对于媒介的实验,当时标示着各种媒介的展览的命名,其实背后有更深层次意义,是对于艺术边界,和艺术可能性的诉求”。开启了艺术家怎么认识作为当代艺术家做当代作品的一种诉求,这种思路是非常零碎的和片段的,是没有可推敲性的,就像我们平时看到一件作品,突然刺激了艺术家,指向了另外一种方向,其实这是种影响,没有延续和拓展,是运用继续继承,但是是另外一种叙述,可能性的一种叙述。所以回到创作实践,是否是在创作的状态里,它不仅仅是作品,包括自身的投入程度,这样很多事情就会变的更加生鲜,有可看可想,可研究的东西。所以在创作中能给艺术家更多的启示,看到对于艺术的理解、位置,历史的位置、价值,反而创作的认识和强度变得更重要了。

所以说传统雕塑的概念不在是一种极其客观经验的呈现结果,预示着事情的多重可能性。这种对于历史的流动之处的观看是关于自己的眼界和观看者的眼界对于事情的认知程度。策展人这样提到“当你拥有更多的欲望的时候,可以看到更多的面,同时其他的面也代表我们已有的面不是不存在了,它依然存在,另外一个关键的问题是,我们作为一个主体需要什么的面,对于我们来说我们是需要看到更多的,而且是不被命名的,不代表把东西从一个盒子里拿出来重新放到另一个盒子里去归类,展览也是这样,而过去、现在、未来的最大的魅力就是展开在桌面上供大家去观看。”

对于这届的深圳雕塑双年展,策展人并没有想着去预设,而是想如何建立一个更好的平台,用创作去评价创作,去思考行业里的创作和认知可能性,同时展览也是在评价创作,是极其任意的是有政治和立场的。这样提到“我们需要做的工作是,如果要说成是一种预设的话,那就是想把这些东西从盒子里拿出来。对于自身来说经常会说不要有边界,经常是对自我已有的经验和对身边告诉我们的经验的方式的一种规则的挑战。”所以 对于艺术家或是策展人在这当中都充当着实践者的身份,来共同无限得接近各种可能性。

下一页对于经验的怀疑——展望上一页冷静背后的挖掘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艺术汇》1月刊
· 成为“艺术家”
· 齐鹏,从量变到质变
· 态度、观念、抉择、无法回避的记忆
· 零艺术中心返璞归真的期许
· 冷静背后的挖掘
· 实践的无限
· 对于经验的怀疑——展望
· 从雕塑拓展开来的当代艺术——瞿广慈
· 真实的可能性——向京
· 亚历山大•考尔德:跃动的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