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一个私立美术馆的故事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1-06 10:20:40 | 出版社: 《收藏-拍卖》杂志

文/骁秣

在柔和的灯光中,四壁挂着艺术作品,灯光直射在作品上,显得作品格外的动人,这是北京一家私立美术馆开幕展的现场。空间一隅,得体的摆放着点心、红酒、鲜花。人们在这里谈论艺术、谈论艺术圈儿的事儿、谈论生活,气氛融洽高雅。这些人里面有艺术家、有艺术家的朋友、有策展人和嘉宾、有拎着媒体资料袋的媒体、有来感受艺术气氛的艺术院校学生、有艺术爱好者、有带着大量名片想在艺术圈里混个脸熟的人,还有让人见怪不怪、混吃混喝、混画册的人。此刻,正是某私立美术馆的展览开幕式,免费为公众开放。

这次展览的经费全部由美术馆的项目资金支出,也可以说资金来自于投资人,这种模式是这个年轻的美术馆项目运营的主要模式。而这样一场体面的开幕式,从前期的学术团队策划,到媒体宣传,到展品的运输,海报、请柬、画册的印刷、到寄送请柬、布展、搭开幕舞台、订做背景板、到开幕式冷餐、媒体宣传、场地维护等,要消耗不少的资金。而这只是某次项目的支出,加之日常运营、人员雇佣、行政开支、硬件建设、媒体宣传、教育活动等,都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虽说,此美术馆自定义为非盈利性质,投资人并不依靠美术馆获利,但要维持美术馆的正常运转,就必须找到资金来源。所以,生存是这个私立美术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积极的生存探索

中国对于美术馆概念标准的认识,大部分还是来自于西方,年轻的美术馆也不例外。美术馆管理者们会以西方优秀的美术馆或国内知名美术馆为榜样、摹本,不断做各种获取资金方式的尝试。事实上,在中国,有些尝试对于刚成立的私立美术馆来说,并不适用。

美术馆成立之初,创办者计划靠美术馆自身营销补足展览经费,像西方美术馆那样。但在实际运营中发现,在中国,去美术馆看展览的人数不多,去刚成立的私立美术馆看展览的人似乎更少,只有开幕式时会有大量观众,开幕式过后,偌大的展厅内,参观者寥寥无几。在这种情况下,靠自身营销补足经费,开始时会很困难。例如原本打算用来补足开支的咖啡馆、艺术衍生品商店,在参观人数不多的这里,反而给美术馆的开支带来更大的压力。于是,咖啡馆、艺术品商店计划搁浅了。

还有盛极一时的会员制度,在借鉴某美术馆的经验后,管理层把会员卡分为普通、VIP和企业三种,后两种需缴纳年费以换得美术馆诸项增值服务业务。可是,施行中,面对一家新生的民营美术馆,没有企业家、藏家愿意办理后两种会员卡。只有大众办理的普通会员和赠送邀请办理的VIP会员,并没有达到设想预期的效果,久而久之,会员的事情再也没人提及了。还有艺术品租赁、艺术品品鉴投资等前期很多诸如此类的业务尝试工作,都由于自身或社会环境等困难因素而停滞。

当然,也有很多在尝试中适用并一直沿用下来的例子,企业赞助就算一个。

如某展览,美术馆会跟企业合作,在展览中给予企业冠名权,以资源置换的方式赢得赞助,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展览资金获取方式,这种情况对展览项目本身要求非常高,需要高关注度与高曝光度,所以每年大概会有一次这样企业赞助的展览,美术馆的市场部门也不断在这方面做努力。

前文说过,展览的经费全部由美术馆的项目资金支出,这种模式是这个美术馆项目运营的主要模式。在探索中,固定下来的美术馆项目资金主要来源于:出租场地、销售作品、为企业购买艺术品提供艺术指导等。而其中出租场地成为美术馆获取资金的重要方式,除美术馆自身的展期外,其余时间都用来出租场地,市场部门会积极联络,尽量把空余档期填满,至于可以办展览的标准,用其员工的话说“不能是行画,只要格调还可以就行”。场地除了出租给艺术家办展览,还出租给企业做产品展示、发布。美术馆有时会在某展览中直接销售作品,或帮助藏家从艺术家手中购买作品。以收藏名义进入美术馆的作品,在遇到合适买主时被卖掉的情况,偶尔也会发生。当然,最直接获取资金的方式还有投资人不遗余力的支持。总之,在积极的探索中,美术馆克服种种困难,已经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和运营模式。

1  2  


下一页宫津大辅:用有限的钱买更多的藏品上一页拉韦纳:马赛克镶嵌艺术之都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收藏拍卖》第1211期
· 江诗丹顿:时间的艺术家
· 拉韦纳:马赛克镶嵌艺术之都
· 一个私立美术馆的故事
· 宫津大辅:用有限的钱买更多的藏品
· 美人颜色千丝发 大将功名万马蹄——徐‭树‭铮‭自书‭诗墨迹
· 国内外拍卖巨头的市场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