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解构• 重构• 王广义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12-12 14:19:43 | 出版社: 艺术中国

 

《温度计》装置 局部

 

 

《冷战美学》 装置

 

 

《后古典系列——大悲爱的复归 Post Classic The Return of Tragic Love》

 

第二部分:关于“自在之物:乌托邦、波普与个人神学回顾展”

    记者:“自在之物”展览中,在展览第一部分的入口处有一把谷物皮,洒在深色的地毯上,与展览第四章节中的大型装置《自在之物》(如同仓库一般的空间,其中弥漫着粮食和麻袋的味道)形成了呼应。不知道这个细节的安排是有何用意?

    王:这完全是一种偶然性。观看展览的人不经意将谷物带到了地毯上。这反倒让“ 自在之物” 具有了

“无所不在”的感觉。

    记者:在《后古典》系列作品中,您将西方名作作为对话的对象,挪用了经典作品中的构图、色调,但是略去了人的面部造型,仿佛人物都背超观众, 后脑勺部分的头发被从中间“一分为二”的分开,而且人体形态明显带有几何感。能谈谈您这种造型语言的来源以及用意么?

    王:《后古典》系列中, 我选择了艺术史中经典的图式。我用塞尚有关“球体、圆柱体是造型的本质”的观念来处理这些经典。我以为在这些艺术史的经典中,前辈艺术家呈现了“第一次神性”,而我用“图式修正”的方法呈现了“第二次神性”。

    记者:在《万宝路》、《派克笔》、《红色娘子军》等大批判作品中,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些数字编号,好像用印章打上去的效果,这个细节中蕴藏着怎样的信息暗示? 这与《被工业快干漆覆盖的名画》、《后古典》等作品中出现的字母有着怎样的关系?

    王: 所有作品中的字母与号码都没有任何含义。我想做的是,通过这些字母与号码的无意义性来终止人们的审美判断。

    记者:大型装置《自在之物》中,鼓鼓的麻袋包排山倒海地摆在展厅的周围,展览现场充斥的味道唤起人们对于粮仓、公社、集体等记忆。请问您如何理解“自在之物”,这与康德的“物自体”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作品的媒介与名称之间有着怎样的对应关系?

    王: 你对“ 自在之物”的感受是我所希望的。至于我的作品与康德哲学中那个伟大的概念的关系,我只能说我用我们日常的感官材料,通过“艺术的方式来”来呈现它所具有的一种超验的感觉。

1  2  


下一页归复上一页品物流形——本土文化与世界审美之间的素心妙悟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艺术生活快报》122期
·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四教授中国画作品展
· 品物流形——本土文化与世界审美之间的素心妙悟
· 解构• 重构• 王广义
· 归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