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苏富比“中枪” 新市场开发是关键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11-05 11:20:26 | 出版社: 《收藏投资导刊》杂志

文/比冷

苏富比春拍现场

6.1亿元人民币,92.57%成交率;1.17亿元人民币,71.61%成交率。

上述两组数据,前者为香港苏富比2011年春拍当代亚洲艺术板块的成交额,后者为香港苏富比今年秋拍当代亚洲艺术板块的成交额。作为内地拍卖市场风向标的香港苏富比,5亿元人民币的差距不仅仅是表面大数额款项的落差,反映在背后的也不止是一个简单的“当代艺术崩盘了”的武断结论。虽然本轮市场大“掉血”砍掉了香港苏富比大部分的拍卖收益,却也并非偶然,香港苏富比也不是没有预测到当中的变化。然而,市场是什么时候开始释放出这种欲调整的信号,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调整的到来,这一信号仅仅只会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中体现么?下一步市场又将如何调整?这些看似难谈清楚的话题,在这次香港苏富比当代亚洲艺术板块全盘下跌的时候,似乎显得更为突出。

拍卖结束后,关于香港苏富比当代亚洲艺术板块的失利立刻在网络上形成了讨论,质疑声一片。虽然这次当代艺术集体下跌充分体现了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滑落现状和“换血”的欲望,但一句简单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崩盘了”非但不能说明市场现存的问题,也显得某些轻易得出此结论的人略有些幸灾乐祸。

大经济环境示弱 资本欲重视艺术市场

从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兴起之时,这个市场就不是简单的个人收藏游戏。资本的同时进入不仅带动了市场指数的上升,同时也见证了其下跌的过程,即便如此,资本也不会甘于就此撤出艺术市场。而当前艺术市场中呈现出的资本退出现象更多的也只是资本敌不过市场经济大环境恶化而做出的对策。刘尚勇就曾从市场经济大环境去看中国目前艺术市场整体下滑的现象,在他看来,“从国家大经济环境看,GDP去年呈迟缓上升趋势,今年GDP已经呈现下滑趋势,艺术品市场作为整个大经济市场的一部分,必然会受到相应的影响,而这个影响体现在艺术市场的各个环节中是多方面的”。香港苏富比多位市场专家在今年秋拍北京预展中也透露:今年艺术品市场受市场经济大环境影响表现出一定调整的愿望,所以在作品选件模式以及上拍作品数量和估价上较往年有所保守。

但是,这些表象并不能说明资本即将退出艺术品市场,更多迹象反倒表现出资本在本身疲软的情况下转而对拍品选择更强烈的保守性以及对市场更为成熟的把握和“出牌”:从去年秋拍开始,市场就已经露出滑落的迹象,但今年,无论在内地还是香港拍行的春秋大拍中,“安全拍品”(如20世纪中国艺术及内地的学院派艺术)都交出了出乎市场预料之外的好成绩,并且远远超过2008年市场下跌之前对此类拍品的估价。这无疑透露出资本运作在其中使用的力量。再回过头看质疑声很大的香港苏富比本季当代亚洲艺术板块中部分拍品的成交结果:张晓刚作于1993年的《天安门一号》以2082万港元成交,而这幅作品在2007年就曾以1544万港元高价拍出。短时间内的两次高价拍出不得不让人怀疑成交价格依旧虚高……种种迹象说明,资本仍旧没有退出市场,只是在以另外一种眼光重视市场。

1  2  


下一页香港还能否成为内地市场的风向标?上一页香港苏富比拍卖的“当代艺术”投资信号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收藏投资导刊第五十四期
· 苏富比的撤拍争议
· “鸠占鹊巢”——艺术生态区的处境
· 一本不得不写的书——《跟着吕立新去买画》
· 知易行难的保退条款
· 拍场外的话语权争夺战
· 香港苏富比拍卖的“当代艺术”投资信号
· 苏富比“中枪” 新市场开发是关键
· 香港还能否成为内地市场的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