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记忆139x69cm2010
风格是自己独特的创造
现在有人认为田黎明的艺术不是来源于西方的,也不是来源于传统的,而是来源于生活的,我认为这种说法不是很准确,恰当地说,田黎明的艺术之源头既有生活的又有传统的,也有西方的。而作为一种图式,最早的源头一定是前人的绘画,即中国传统绘画;另外他也学过素描。后来他在军事博物馆住,于是就经常去八一湖游泳,并由此而受到水中光斑的启发。所以上述的说法并不准确,任何一个画家肯定首先来源于对传统的学习,并且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开始的时候肯定不是学这个就是学那个,所以传统、西方、生活这三个方面的因素都或多或少地产生着影响,但是很难说哪一部分一定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因为都融合在了一起。
很多人都非常喜欢田黎明的绘画,当然,也有很多的模仿者,但是如果只是模仿的话,永远也达不到他的水平,因为一种风格、一种样式的形成,都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并且要有天赋和各种机遇。而模仿者不可能和田黎明有相同的条件和环境,以及自身截然不同的因素,所以模仿的只是他的形式,而没有自己的创造,所以即便模仿的再像也没有任何意义。当然,田黎明现在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他的学生中肯定有不少人模仿他,其实学生在某一个阶段模仿老师是很正常的,但是最后如果要超越老师,必须要有自己的东西。现在有很多人模仿别人模仿得很像,比如我曾经在一个拍卖场看到了一批模仿黄胄的画,应该说他比黄胄的技巧还要精致,但是恰恰就因为这种精致,反而失去了黄胄的那种豪气。所以艺术到了一定的程度就有一种很天性的东西,是无法模仿的,即有一些不经意的东西,却是神来之笔,自然流露而使人无从学习,学的只能是其技巧与方法。
回顾一下中国的传统,比如李郭派、董巨派等,他们绝对不是单纯的继承传统,而是一定有自己新的创造,否则不可能自成一家并且影响至今。田黎明也一样,他的绘画样式是自成一家的,是任何模仿者都达不到的境界。比如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等都是大师,迄今为止模仿他们而成为名家的少之又少,几乎是没有,因为他们的风格都是自己独特的创造。
如果这其中有一个核心的话,那就是精神,比如中国艺术内在的规律性、个性与技法的统一,或者强烈的感情等。于是在这个角度上,具体的操作方法有所不同,面貌必然也不相同。比如齐白石的绘画,虽然很直、很露、很简单,但是却充满了趣味,而他的模仿者却恰恰失去了这种趣味,只是单纯地剩下了直与露。
求新的同时要求好
最后,我想说,对于田黎明而言,我认为他的这种风格相对来说坚持的时间已经够长了,现在开始有一点重复,当然,在一定程度上他是在渐变,比如与以前不同,他现在也开始画一些见笔的作品。我也常跟他探讨说:不能一直守着光、守着没骨,应该适当地增加一些新的意识,可以尝试着画一些不太平和的作品。其实在这个方面他是有余地的,而且他在画这种风格之前也画过一些其他的东西。换言之,即他在别的方面可能还有一种能力,但是具体要怎么发挥只能靠他自己去实现。我认为首先他应该有一个冲破变化的动机,找对一个目标,但是这种变化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总之,其实田黎明也在考虑,因为他现在面临着一个分化的问题。实际上,所有成名的画家都会面临这个问题,而人的超越能力是有限的。当然,我反对一种看法——就是只要变就好、只要新就好,曾经和任惠中有过一次争论,他的观点就是首先要新,其原话是:“先求新,后求好”,只要新就好,而我认为求新是可以的,但求新的同时一定要求好。对于中国画而言,甚至对于任何艺术而言,绝对不能把新作为一种目标,因为艺术最终的东西一定要好,要有质量,要能打动人,要有感染力,而新的东西未必能涵盖这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