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生活成为艺术 艺术将何去何从?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9-17 16:39:41 | 出版社: 《艺术生活快报》

“生活成为艺术”的艺术理念并不是昙花一现,随之尔后的德国激浪派,意大利贫穷艺术以及从艺术史中出现的环境艺术、大地艺术,人体艺术,偶发艺术等同样选择了使用现成品作为艺术创作的材料,制作成了装置与影像,将艺术放入了更广阔的生活空间,将生活中的空间物品制做成艺术作品。

人们熟悉的博伊斯( J o s e p hBeuys)就是德国激浪派的重要代表人物。1965年,博伊斯第一次在杜塞尔多夫的美拉画廊举办了个人展览,他为开幕式设计了一个表演,叫“如何向一只兔子解释艺术”。他的头上涂了蜜和金粉,右脚鞋跟上系着一根钢鞋跟,左脚系上一个毛毡鞋跟,然后静静地用了三个小时的时间向抱在怀里的死兔子解释他的绘画。作品关注的是艺术中的阐释的非相关性,以及打开与灵魂的非理性世界的对话通道。博伊斯非常喜欢毛毡与动物脂肪,他曾经为1966年的表演制作了一架用毛毡包面的钢琴,靠墙放置了脂肪,在1969年的《包裹》中, 从大众汽车后部溢出来的雪橇也都带有一卷取暖用的毛毡,保持营养的脂肪和看路的手电筒。

意大利的贫穷艺术认为艺术与生活不是对立的,他们通过并置人造材料(霓虹灯管、玻璃、布料)与天然有机材料或元素(植物、动物、土、火、水),将自然和文化恰当结合起来,而谈到贫穷艺术,就不能不谈当代艺术家雅尼斯•库奈里斯(JannisKounellis),他的一些作品已被认作艺术史的重要节点。

1967年库奈里斯的作品成为“贫穷艺术”(Arte povera)的代表,在第一次当代意大利艺术运动中得到国际认可。上世纪80年代末,其作品盛行于欧洲各大活动,甚至影响及于当时的舞蹈家和音乐家。

库奈里斯非常喜欢和重视挖掘日常物质能量的扩展性,不管这些物质来自何处,都被直接转变成了带有艺术理念的物质。它们是以“人”为中心展开的,只有当它们通过与社会、人、历史、文化建立起联系时,才能使物质从其物理属性中解脱出来,并使它们成为在公共领域中与人精神交流的载体。他用废旧工业材料和日常自然材料或被忽视的其它材料作为表现媒介,注重它们重量和结构的对比,推崇形体本身的意义。

困惑与疑问—— 艺术的未来在哪里

艺术家们已经不屑以传统的“绘画”和“雕塑”的方式来表达艺术,而企图以“生活”本身来代替艺术,艺术不再是博物馆的专属,而是在街道上、公共空间、以及大自然中出现的“人工物品”,人们几乎已经无法从生活中将艺术分离出来。

当生活用品进入了博物馆,当艺术走向了街头,艺术和生活的界限在哪里?随着艺术的发展,几乎任何事物都能成为艺术,这时,还有什么不是艺术呢?艺术的边界又在哪?

其实,从杜尚展出《泉》开始,艺术界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而在此后的美国艺术中,拿现成品当作艺术作品展览的例子越来越多,显然生活用品已经侵入了艺术领域,这个问题也变得无法回避了。

阿瑟•丹托针对这种现象提出了“艺术世界”的理论。丹托认为现成品之所以能成为艺术,是因为它得到了相关艺术制度的批准,这些相关的艺术制度被他称为艺术世界。艺术世界是指围绕艺术活动行成的一个圈子,其中包括各种机构和相关的从业人员,只要获得这个圈子的认可,这件作品就是有效的;同时,艺术也被重新进行了定义:迪基(George Dickie)指出,类别意义上的艺术品是“1.人工制品;2.代表某种社会制度(即丹托所说的艺术世界)的一个人或一些人授予它具有席上对象的资格或者地位。”4艺术的概念已经如此开放与宽泛,可见不管是理论领域还是实践领域都承认了生活对艺术的“侵犯”。

然而,在杜尚之前“艺术”独立于“生活”之外已经持续了几个世纪,何以这次的转变如此突然,并能形成一种持久性的新的艺术发展趋势?二战结束后,西方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商品开始充斥人们的生活,身体与爱欲取代了理性的批判,大众文化流行开来。人们的观念也随之转变——从静静地思考、欣赏变得热衷消费,追求享受,于是生活的力量越来越强大,促使了艺术家们产生了用生活取代总是站在人类精神高处的艺术,获得艺术拥有的荣耀的欲望。另一方面,媒介的限制导致架上绘画无法产生新的突破,在生活用品极大丰富的社会,日常现成品顺理成章地成为了艺术家新的创作“宠儿”,有些物品甚至不加加工与转换便直接就被收到了博物馆中作为艺术品展览。生活就这样一步步侵蚀着艺术领域,人们不禁会忧虑:生活会取代艺术吗?艺术的明天又会是怎样的呢?

注释:

1.也有人把劳申伯格归为波普艺术中的一员,本文采用不将其归入其中一员的观点。

2.详见:沈语冰,《20世纪艺术批评》,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284页。

3.Calvin Tomkins, The Bride and the Bachelors(New York: Viking Press,1965),P.173 .

4.李普曼著,邓鹏译:《当代美学》,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6 年,110页。

1  2  3  


下一页关于时间与空间——对隋建国2006 年以来创作方式的再讨论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艺术生活快报》118期
· 关于时间与空间——对隋建国2006 年以来创作方式的再讨论
· 季拍的诱惑——解密保利第十九期精品拍卖
· 艺术、灵感与媒介——对话雕塑家李晖
· 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