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生活成为艺术 艺术将何去何从?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9-17 16:39:41 | 出版社: 《艺术生活快报》

经典与精英——人们心中的艺术情结

每每谈到有关艺术的话题,人们总是用崇拜却又炫耀的语气向周围的同伴介绍着安格尔,梵高,毕加索……诚然,关于艺术,人们总是对艺术大师的经典作品如数家珍:从文艺复兴到印象派,达芬奇到塞尚,这是人们最感兴趣的艺术话题;马蒂斯至毕加索也颇受大家欢迎,虽然其作品有些晦涩难懂,但人们也总饶有兴味,滔滔不绝。讲述者们带着“鉴赏”和“评价”的语气热情洋溢地阐发着自己对大师艺术的膜拜与理解:绘画语言是如何得精致逼真,是如何得色彩绚烂,又是如何得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然而,他们谈论的艺术话题只是那些带着神圣光环的经典画家以及经典画作,是与当下现实生活无关甚至无用的奢侈品,是世俗社会无法企及的上层社会的高艺术。仿佛对这些艺术的高谈阔论,能使他们成为社会的精英,能够标榜他们是远离世俗生活的雅士。于是,发现人们心中的艺术是一种脱离生活的“象牙塔”,是一种理想主义的“乌托邦”。

现成品与艺术品——生活还是艺术?

在漫长地发展过程中,艺术确实曾长久与生活保持距离,追求着本身的自律性,而独立于大众生活似乎也已经成为“现代艺术”约定俗成的传统。然而,就在上世纪50年代前后,这种艺术的壁垒被打破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这一切的开始要从一战后的法国艺术界谈起。

1917年,法国艺术家杜尚把自己用过的小便池搬进了博物馆,签上自己的名字,作为展品参加展出,虽然其初衷是为了嘲讽和戏弄传统艺术的恪守陈规,却打破了“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这一现代主义的“形式关照”原则,成为史上第一个使用生活现成品作为艺术作品的艺术家。

30几年之后, 一位美国的艺术家继承了现成品创作的衣钵, 他就是罗伯特• 劳申伯格( R o b e r tRauschenberg)。劳申伯格直接使用生活中的日用品,甚至垃圾堆中的废品当作艺术陈列,这与杜尚在“达达”运动中使用“现成的”小便池在做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劳申伯格利用现成品创作的目的并非达达主义的嘲弄和戏谑,而是刻意追求艺术媒介的突破以及对新社会的思考。他将周围世界司空见惯的图像与物品纳入艺术范畴,以再现都市文明,反思现代社会,对波普艺术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劳申伯格的作品通常是把生活中各种个类型的材料融为一体,如日常废物,报纸、纸箱板,照片甚至一些动物标本等,称为“复合绘画”,最知名的当属《床》、《夏日暴雨》以及《赌注》等作品。

1  2  3  


下一页关于时间与空间——对隋建国2006 年以来创作方式的再讨论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艺术生活快报》118期
· 关于时间与空间——对隋建国2006 年以来创作方式的再讨论
· 季拍的诱惑——解密保利第十九期精品拍卖
· 艺术、灵感与媒介——对话雕塑家李晖
· 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