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悬丝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8-13 15:04:51 | 出版社: 《世界艺术》

孙良扩展其个人感官王国的过程,也使他似乎脱离了当代艺术叙事的主线,成为一个尽管无法忽视但往往会被绕开的存在,甚至直到呼唤艺术的去意识形态化和自律性的今天,人们乐于寻找的是抽象形态的,或者其书写方式更靠拢当前国际化主线的那些标本。

在一个更为严苛的标准里,也许有人倾向于认为孙良并没有进一步更新他的面貌,他在这段相当漫长的时光里所做的似乎只是将他的风格推至精致化的极限,一些最令人目眩神摇的形象,譬如天鹅、蛇与豹子,在九十年代就已经被创造出来,此后则显得像是同一张意象表上所生成的无穷组合,然而,我们需要了解的是,求变的狂热也很可能是这个浮躁年代带来的负面要求,当一个人寻找到他梦想的空间之后,首要的工作应该是反复沉吟于此,执迷于此,“借用所有的技术词汇,从所有的色盘中着色并在所有的键盘上获取音符,奋力呈现思想中不可表现、形式轮廓中模糊而难以把捉的东西”,以有限应对无限。通过他在一次访谈所透露的内容,我们还了解到,他曾经有过将如今对绘画的理解与早期粗犷的表现性笔触重新结合的愿望,不过,有感于近年视力的下降所带来的紧迫感,他还是力图在目前的时段里尽可能地提供出最为细腻的个人样本。

事实上,一个更为尖锐的设问在于,通过布鲁门贝格3 的考察,我们得到了这样的提醒,当代形式所转换的神话,很可能被彻底的虚无主义取代,一旦神话蕴含的生命悲剧意识和文化崇高感不再作为激励个人的精神源泉,神话也就被终结了,现代主义式的返身自视与自我指涉,在很大程度上恰好演示了艺术的枯竭。孙良从我们所在的现代性结构中打开的那个神话维度在于,完整的、抗争的人的形象已经不存了,一个个碎裂、漂浮的主体正在虚空中弥散,成为了色欲的碎片、内心撕扯的尖利痕迹、阴郁的梦魇和无处驻足的乡愁,他的的画布如同投影屏幕般将我们的“变形记”幻现在都市的上空,在华丽而孤傲的色调里也浸染了虚无的情绪——这些作品要求我们思考颓废主义那种“更好的潜在可能性的场所”与虚无主义的温床之间的界线,在我看来,厘清两者显得徒劳,倒不如说,这条悬丝般游移不定的界线本身就是一个他为我们打开的巨大空间。

1  2  


下一页绘画未死——刘炜《一人儿画》上一页迷失之泽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世界艺术》七八合订本
· 迷失之泽
· 悬丝
· 绘画未死——刘炜《一人儿画》
· 平民美学与精英创造的奇妙结合——李向明的艺术作品
· 王冬龄《黑白至上》
· 天人合一,当代水墨——黄骏《超浓墨》
· 菲利普- 洛卡·迪科西亚——透过光影描摹真实的摄影家
· 向京——以细腻的肢体语言对话世界的雕塑家
· 刘韡——颠覆秩序探求真实的艺术家
· 叶永青——用简单笔触描绘生活本质的油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