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瓷的出现,催生了“瓷绘”这个行当。起初,只是饰以简单的花草图案,以给器物增添一些美感。但随着人们审美需求的提高,瓷绘艺人开始把中国传统的绘画技巧和理念融入瓷绘,以瓷代纸,以料代墨,配合不同器形和瓷的质感,挥毫泼“墨”,承古传今。特别是瓷板画的出现,把原本仅仅为了满足生活需求的日用瓷,提升到纯粹给人以精神享受的观赏瓷,从杯盘碗碟,到屏风摆件,“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成为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
绘画和瓷器结缘始于青花瓷。这是一种在素坯上用含氧化钴的矿物颜料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后呈靛青色花纹的瓷绘技艺,始于唐宋,盛于元明,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
唐青花图案多为草花纹(图1)。到宋代,品种渐多,有菊花纹、圆圈纹、弦纹、线纹等。元代是青花瓷的成熟期,图案复杂,构图丰满,层次多而有序。绘画方法以单线平涂为主,结合勾、皴、点、染,无论描绘植物、动物乃至历史故事等均能操控自若,显示出元代工匠高超的绘画技艺(图2)。及至明清,青花技艺时有兴衰。明永乐、宣德年代以精工细作著称;清康熙的“五彩青花”更使人耳目一新。从明晚期开始,中国画技法逐步融入青花瓷绘,一件件青花器皿如同一幅幅水墨氤氲的中国画,或严谨,或洒脱;或精致,或粗放。工则纤毫毕现,写则酣畅淋漓。“笔墨”效果不输纸本绢帛,已发展到图画与器物相映成趣的地步。(全文见《文物鉴定与鉴赏》杂志第2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