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孙女)》,装置,18 × 21 cm,2010 刘炜对过程的痴迷,意味着创作会不断地处于试验——失败——试验的状态中, 这在推动实验的同时, 也让艺术家陷入一个持续的争斗中,不但和他自己,也是和这个过程。这个对吗?够充分吗?真的完成了吗?这些问题令艺术家不断追求完美,例如作品表面的质感等,最终的作品就是他探究的结果。在他的画中, 外观不单单是涂抹在画布表面的效果, 而是从中雕刻出来的。 在刘炜看来,再画一笔也许就会让画面有一个显著的提升,这就是为什么他在每一幅作品上都会花费很多心思,每幅作品都需要绘制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最终完成。这也是这个展览如此吸引人的地方,因为自 2008 年刘炜在上海举办了他在中国的第一个个展后,这是他第一次公开展出一组全新的、意义非凡的作品。 这里展出的 14 幅作品都是在 2010 至 2011 年间创作的,对一个被描述成喜欢慢工出细活的艺术家来说,这个作品数目听起来很庞大。但是,如果从它们的规模考虑,每一幅作品只比印度的细密画稍大一些,最大的是一幅风景画,但其长宽也不足一米,大部分都在 30 至 40 厘米之间,有几个因为用不相称的圆形或椭圆形的大外框装裱过,感觉上显得要小一些,因此这完全可以看成是“以小为美”的结果。这组作品有着强烈的张力和连贯性,也因此从它们的主题中赢得一种连带的亲近关系,就好像回到了早期作品中所关注的家庭生活肖像,有着强烈的刘炜风格,以及对自然的一种持续的情感反应。他所表现的自然是平静且未被破坏的,是阻挡了人类探查和欣赏脚步的。例如,其中一幅作品聚焦的可能是一小堆石块,与刘炜过去的作品相比它暗示着一个更富含哲理的人生观。这里,激发了艺术家激情的理想主义似乎已经进化成一种静止不动的状态,然而,通过笔触和颜料的稠密性,还是可以感受到在画面下蠢蠢欲动的理想主义之魂。 在某种程度上,刘炜作品的一致性还无一例外地表现在它们质朴的单色调上:不全是黑色,还有黑灰色调在画面中跳跃舞动,或嵌入在一团厚厚的白色背景中。那种白色一直伸展到了画外,是因为每一幅作品都有着自己不同的外框,其装饰性甚至有着繁复的巴洛克风格的影子。这些有着纷杂雕刻表面的框架是柔和的、模糊不清的,还覆盖着一层厚实柔软有弹性的表层,但这种堆砌多少有些矫揉造作之感。除此之外,当作品和它的围绕物之间的对比变得更为明确时,便会再一次产生情感颤动。装饰物是一个视觉陷阱,框架则是牢笼,结果就是造就了一个令人窒息的幽闭恐惧症的王国。这些作品拥有难以置信的宝贵之处,但是透过它们刘炜似乎在质问生活——人生最终的归宿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