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觉:在2008年的时候,我曾经接触过你的作品,那个时候你的创作还是以架上油画为主,现在,尤其是从2009年开始,你开始慢慢跳出媒介的限制,不再进行单一的创作。最近的作品《雾:2011》更是将媒介打破,从有形转为无形,这是不是也是你精神层面变化的表现。 李铁军:多年来雾一直是我创作的媒材,但是现在慢慢转入到精神层面的表达,甚至是越来越多元化,进而转入到精神领域。实际到最后,雾已经不带有具体的指向性,变成为一种纯粹的认识。在这里,我要说的不只是纯粹的自然界中的雾了,而是我们中国文化传统当中得“雾性”的关系,是一种思想的境界和对人文化社会形态的认识度。“雾”并不是一个可视的现实象关系。“雾”这件作品实际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和角度,而这个“雾”只是一个导体而已,有意把人导入到一种思维系统和对于世界的一个认识角度。应该讲是一个思想方法以及雾态和无常关系并置,我们的认知的形成都是从未知到已知的一种发展路径,到现在为止我们也还是处在这样的一个轨道上。在此期间,我也做了一些研究,为什么说我们这个时代对于模糊的(从视觉效果上)东西会去接纳并认为是美?为什么在前些年我们会对写实或者是思想清晰的作品会有兴趣?实际是一个时代特有文化背景和这个时代因为固有文化所产生的一种心理需求即审美趋向。有的时候可能同一件作品在这个时代觉得很普通,但是在另外一个时间则可能会产生价值并令人震撼。以我自身而言,“雾:2011”完成之后,很多人会觉得我的“雾”很有意思,而我在多年前就提出了这个概念,那就算我用同样的语言形式去说给他们(包括艺术界的很多朋友),得到的反应结果也是没有反应,就是这样我发现了规律。 新视觉:就是说同一种媒介随着时间的变化意义也会发生变化。 李铁军:对。我个人的体会。 新视觉:你从离开架上创作从《雾.日记2008》《木。雾2009》再到《雾.2011》,作品逐渐演变成一种不可再现式表演,尤其是《雾.2011》,它可以看作是只有一次展出的作品,因为很难再去复制第一次出现时的感觉。 李铁军:作为一名艺术的劳动探索,实践者,我认为一切事物都不可能是再重复的(本质上讲),就如同一人不可能两次跨入同一条河水中一样的道理,这也就是为什么我的这件作品里面有位20多年前诗人的出现。这个诗人还是那个诗人?,但他已经不是当时的他了。在这20多年里他一定是变化的,如年岁带来了肉体及思想领域的一切变化。而我本身也是在时间其中,用一个时间变化的认识来认识任何一个事与物的生灭关系。这也是我在多年的学习和总结的过程当中形成的一套运用时空观念来认识“色空”之间的关系,佛教中讲:一切有相皆为虚妄。 新视觉:那也可以这样看,你之前的架上绘画到现在的观念创作实际是一个知识储备和积淀的过程,而《雾:2011》则是这一基础之上的思想升华,甚至是这一阶段的总结。 李铁军:恰当的将,应该是在《雾:2011》这件作品中,我的创作更加偏向于实验化了,就是把艺术作品所使用媒材的外延性更为扩大化。在作品的一开始就是一个人(作品构成元素)在讲座,它只是表演了一下,而且最后一句话“我这不是讲演,这是艺术”。“我这不是讲演,这是艺术”,这里深层的意义则是它(他)在用语言强化了艺术的维度使其包裹住了16分30秒的科学设想讲座的尚不确定性,作品当中个人的思想意念产生在此都成了材料。因为人与世界是不可分离的,反观古人说的任何一句话时会发现古人的很多词语不是形容词,实际是一个事实的发现。比如“心想事成”这个词语,如果按照我们一般的理解就是心里想什么都能成功,那你一天到晚什么都不用做了,想想就够了。其实不是这样的,古人说的也不是这个意思,实际是把我们的内心想(意念)当做物质来看待,会有一种能量跟人呼应,只不过我们在这个纬次里看不到而已。这不是迷信,只有你通过感悟,真正达到那个境界(佛教讲“真如”),进入那样的状态,或者是说禅定之后,你才能够接引和观视到。人的个体思想和所拥有的知识只是一个点,更多的需要通过不断的实验增加对事物的认识。从个体到地球到宇宙,然后,再反过来认识地球与人本身以及自我的关系,实际是一个立体,是一种认识的循环的关系。 所以现在这件作品不像过去只是想着画什么,更多是立足与艺术哲学来探讨材料本身的含义。有人问我什么是材料?我这里(认知体系)空气是材料,具备了这种认知后一切都是材料。人的形体、有形态的人和有思想内容的人,一定是材料。我的整件作品里面就是在利用人的头脑,也就是人的大脑和思想,尤其是谢文生先生的出场,在我构建作品者个人眼中,任何一个人也取代不了他头脑中的思想内容的材料,这就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材料。因为他是一个使用暗物质的发明者,他的思维不同于常人(任何人),恰恰是这种关系,也使得他成为最适合我这件作品所想要表达思想的材料,或许等到我进行其他作品创作的时候他就变得不再适合,但是我知道我在探索将一个人的思想用到我的作品中,对于我艺术实践而言,这就是一个大的材料的外延和思想的进步。但这中间又会出现一个问题,有人就会问了,说,你做的不是“雾”吗,那“雾”跟他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其实在这里(时空装置剧雾。2011)雾只是一个借代的材料,名字,它超出了雾的物态,成为了一个思想精神层面的雾的概念,用观赏者的经验去实现作品材料的效果联想,而“雾”背后所涉及到的艺术理念和我所能理解的自然规律和社会结构的普遍关系,这就需要观众自己去思考和体会。或许一切都可以归纳到一个“雾”的状态,像物理学中的模糊学体现、道教中的模糊形态、现代物理学的不可知定律、佛教的的中道以及缘份这些都是模糊的。所以说中国古人的很多经典及词句都包含着他们的感知和认识,通过长时间的研学认识到东与西在文化上的出发点不同所形成的思想结构及形态的不同。由此,我去删选人自身思想中意识不断演变过程当中具有价值的思想物质,当成材料。在这时的“雾”是非物质材料。《雾:2011》在11月29号展出,但巧合的是北京在10.30号有一场大雾,所以很多朋友给我打电话,说“铁军,不行了,你这么搞不行,限你24小时出境”,当然这是玩笑话,也是巧合。我总结中发现又一次的巧合…… 新视觉:实际就是一种可见与不可见的关系。 李铁军:对,其实就是我们人认为(一般知识层面)的存在于不存在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我们认为不存在的现在被证实存在,但我们看不到的是否就意味着不存在?我们认为的存在是否就是真的存在?在科技不断发展,人类不断进步的情况下,我们开始认为的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当高倍天体望远镜的出现打破了这种认为,也就是说人的认知永远只是以现有的知识背景为依据,而得出的对世界的认识。很多我们某一个时期不理解的东西,或者认为不存在的东西在后来的某一个时间段里被理解被解决和实现。这就是我刚才所说的,为什么一定要有时间观念来认识问题,即世界观。一定要有这种心理。不应该在认识陌生事物的时候带有以往的个人偏见,而这些偏见是很可怕的。《雾:2011》除了本身的艺术特性之外,更多的是我认识世界的哲学思辨的成分在里面,传达我个人认识世界,对世界的看法后的通过艺术形式的表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