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公共艺术与当代城市文化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3-09 16:47:42 | 出版社: a+a 杂志 作者:王青云

翁剑青

    翁剑青,艺术学博士,画家。曾先后就读和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曾研修于日本高千穗大学。现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上海大学客座教授。北京大学视觉研究中心公共艺术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全国城市雕塑指导委员会艺委会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艺委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现代艺术史和城市公共艺术理论研究。自2000年以来,曾出版《公共艺术的观念与取向》、《城市公共艺术》、《形式与意蕴》、《20年焦点论争》(与他人合作)等学术著作。先后发表美术史论学术论文70余篇。

    a+a:您认为城市“公共艺术”与城市的关系应当是怎样的?

翁剑青:公共艺术首先是一个特定空间性质中的艺术的概念。其中一是城市中的“物理性质的空间”,一是公众可介入社会空间,进而也是一种产生公众意见的“舆论空间”。换而言之,公共艺术既依附于城市的开放性空间,同时也是指存在于 “城市社会”中的市民大众的舆论空间。可以说公共艺术与城市的联系是天然的,现代文明首先是在城市母体中发展起来的。公共艺术的文化、制度及其技术背景均是与城市社会的形态、发展历程密切相关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公共艺术与城市形态、城市空间属性的演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近30年来,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的进度前所未有。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现代化的概念首先是城市化。城市化最集中、最显著地体现了现代化的情形和内涵。这个过程中即包括观念形态、技术形态、生活形态和制度形态的对以往历史的超越。这不仅仅是“器物”层面的变革——高楼大厦、现代化的交通及通讯设施,以及方方面面物质生活的诸多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而重在人与社会的价值观念与发展方向的变革。城市的一个重要概念,即集中的生活与创造方式,包括人才、信息、知识、资本、市场的高度集中与交流。在这样一个高度集中的生活空间中,人们希望更多产生有助于对新的及未知领域生活的想象、创造、体验、交流机会的可能性,所以城市从来不仅是一种物质文化的堆砌,更是人类社会精神思想和各种创造欲望的摇篮与实验场。这其中不仅是对自然科学、应用性科学的孕育,还有对人的情感和理想的孕育和包容。公共艺术作为一种文化方式,它来自于市民公众,最后还要为城市的公众生活服务,这自然就会产生具有当代特性的艺术。公共艺术从私人的、小团体的、博物馆的艺术中走出来,服务于更多的专业与非专业的城市居民,体现公众对社会问题、私人问题的各种态度、期望,体现公众意志和社会审美文化;此外,还有是对一个公共区域的环境景观与美学品质进行美的形式和应用功能的改造。这其中都需要公共艺术及其观念的介入,这种情况下就产生了当代城市的公共艺术。

概要的说,公共艺术有4个最基本的特性:其一,放置于开放性的空间中,为市民公众开放和享用;其二,艺术作品具有某种公共精神及社会公益性质;其三,直接面向特定或非特定的社区或社会群体;其四,其资金来源一般是来自政府掌控的专项建设资金或来自社会的捐赠(包括私人或团体按法规支出的公共艺术资金);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公共艺术强调其建设过程的社会参与,艺术作品的提案、审议、修改及其设立的过程,倡导由社会(或由艺术项目所在社区的)公众及其代表共同参与商讨和民主决策。使艺术对于公共空间的介入成为社会公共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阴山障外》 油彩 2008年

a+a:您认为“公共艺术”在城市发展、树立文化形象、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应当扮演怎样的角色?

翁剑青:公共艺术并非一种单一的艺术样式,也不是一种特定的风格或流派。它也未必是一种具有宣言的艺术运动,其概念是随着社会经济、文化认知的发展和实践的需求而发展,随着公众舆论及社会文化批评的延伸而持续变化的。成功的公共艺术更多是通过艺术对于公共空间的介入以及与公众社会的对话,体现其具有创造性或超越性(及批判性)的价值观念、审美经验和社会效应。公共艺术介入城市公共空间的方式是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的,它可以诉诸于感官形式的美学创造,也可以强调对于公共空间的场所功能和心理的有益作用,也可以重在对于社会理想和正义的昭示。所以谈公共艺术的角色时候,需要结合具体的社会环境及空间性质,包括其依托的自然条件和人文历史背景。

公共艺术大都出现在广场、公园、码头、车站、医院、学校、社区以及其它公共建筑环境中。艺术的介入首先要考虑到城市及社区的居民,外来移民及旅游者们的生活与社会活动之诉求。公共艺术应当对特定空间氛围中的人的行为方式、心理特性和人文环境予以充分关注,再落实到对于具体地块及空间结构的形态、尺度、周边业态、历史渊源以及生态环境的应对举措。目的是使公共艺术的介入需符合这些元素的合理发挥和有益的整合,并为之增添人文内涵和场所的适宜性及美学价值。这样才能为公众创造更为舒适、安全、易于产生自我及相互认同的公共空间。使得市民公众便于和乐于其公共生活、娱乐、健身、学习与交往行为的产生。

公共艺术的介入必须考虑多数人现实生活中的行为与情感需求,所以我们强调某种场所精神和公共精神:比如需要洞察和研究那些以文化娱乐、健身和旅游观光为主的地区,或者是以商业及大众消费活动为主的周边区域,或者是政府行政办公区域,或者是高新产业研发与展示区域,或是城市历史文化或生态环境保护区域等。由于它们均有着不同的空间属性及文化语境,有着不同的社会功能及效率诉求,因此对于它们各自特性的关注与理解,对于公共艺术项目的早期创意与策划,整体建筑景观形态的规划甚至是一些单体建构物及其景观元素的配置,都有重要的意义和必要性。包括具有艺术与文化涵义的、必要的公共家具和卫生设施的介入,都需要有一个统筹的考虑,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好的公共艺术及具有个性的优秀案例。

1  2  3  


下一页节选上一页重回潘多拉——AntiVJ的《冰岛火山》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2012年第三期
· 为灵感而设计
· 在红与黑的世界里苏醒吧!
· 本为竹
· 重回潘多拉——AntiVJ的《冰岛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