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企业的艺术收藏方兴未艾,据不完全统计,全球1000多家一流企业均拥有艺术收藏品,其中不乏质量上乘、品位一流的收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艺术收藏达到了顶峰。企业因收藏与艺术结缘,激发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为西方世界保存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更由此树立了积极的国家文化形象,赢得了民众的信任和赞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也逐步开始涉足艺术收藏,比如中国建设银行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了艺术品收藏的探索和实践。11月25日,由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与中欧金融交流促进会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外企业艺术收藏论坛”上,中国建设银行行长办公室主任王琳、友邦保险集团首席执行官杜嘉祺与《收藏投资导刊》记者分享了艺术收藏的经验和成果。 企业应视收藏为长远目标经过16年的积累、探索和丰富,目前中国建设银行总行和部分分行都拥有了一定规模的艺术和文物藏品。王琳介绍说,在艺术品收藏过程中,建行秉持积极、稳健、理性、持续的收藏理念。在藏品的选择上,要与建行的市场地位和品牌形象、企业的财务实力和企业的风险管控能力等3方面相匹配。建行在艺术品收藏过程中的操作方法是,宁可不买,也不买假货赝品;宁可不买,也不盲目追逐高价;宁可不买,也不违背市场规则和企业内控制度。所以建行的收藏品中,包含了全世界印刷发行量最大的油画作品《毛主席去安源》、辛亥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给范石生书法信札》、东晋时期惟妙惟肖的“谷仓罐”、乾隆年间的“斗彩花卉纹盘”、画家徐悲鸿的国画《奔马》和张大千的泼彩国画《泼彩山水》等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的精品之作和稀世文物。王琳说:“在收藏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艺术品收藏具有两重性:一是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二是市场和收藏者的认同价值。” “收藏本身也有助于提高作品的艺术价值。市场和收藏者需要货真价实的好作品,创作者也需要找到好的买主。一件传世名作,既有艺术家的智慧结晶,也有收藏者的动人故事。两者相得益彰,交相辉映。” 在西方,企业艺术收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叶。杜嘉祺介绍说,当时企业家为艺术家提供赞助,主要是为了将艺术融入产品及公司的广告中。时至今日,企业艺术收藏已经成为很多公司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企业家每年为艺术品购买与长期投资都留有预算。企业家还会聘请专家进行管理,通过讲座、宣传手册等方式激发人们对于艺术的兴趣。杜嘉祺认为,企业应该将艺术收藏视为长远目标,对所有办公环境的整体空间进行评估,而不是只将目光锁定在一间办公室。选择高品质的艺术品保持企业艺术收获的长久生命力,不要常常改变收藏方向,也避免将所有资源投放在单一艺术家的作品上。 如何让艺术成为企业文化一件精美的艺术作品,不仅美伦美奂,而且可以将创意和动力带到工作环境中,让企业员工感受一种快乐活泼、多姿多彩的工作氛围。杜嘉祺建议说,要使艺术成为企业文化,必须积极地从员工推广着手,让他们在日常工作的各个环节中有机会欣赏和了解到在办公环境中展示的每件艺术作品,同时也要不时地将艺术品在办公室转移位置,营造出更多的新鲜感和乐趣。优秀的藏品,既是企业的价值宝藏,也是企业的形象名片,展现着企业的风采。王琳认为,企业收藏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知名度,还可以陶冶和提高员工的情操和艺术境界,是企业与文化管理渐行渐近的助推器。同时,艺术品收藏还可以满足高端客户文化服务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增值服务,开拓崭新的业务领域,赢来无数商机。现在中国建设银行内部被浓厚的艺术气息所萦绕。在艺术方面,众多建行员工也各有所长,比如现任中国建设银行总行机构业务部总经理刘仁刚的行楷长卷《战国屈原离骚长卷》和《苏东坡前后赤壁赋》,就分别被美国杭廷顿图书馆和英国大英博物馆永久收藏。艺术是没有国界的文化语言,是各民族共享的精神财富。企业艺术品收藏是对国家艺术品收藏的丰富和补充,也是世界一流企业软实力的展现。同时它又是企业壮大和成熟的标志,是企业文化重要内容和多元文化元素的集合体。王琳说,这是建行在企业收藏中最深刻的体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