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东传与归来的中国书画——由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笔墨精神」说书画回流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2-10 16:16:48 | 出版社: 中国证券报社

 

中国画异域落地生根

尽管经历浩劫,藏于日本的中国书画仍旧数量可观。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处于高速成长期,文化实业随之上升,富裕起来的日本人考虑为所藏中国书画找到安稳的归宿,流落到日本的中国书画大多成为公私美术馆和博物馆的藏品。比如,阿部房次郎“爽籁馆”的全部藏品落户于大阪市立博物馆;根津美术馆是以日本实业家根津嘉一朗收集的艺术品为支撑建立的;东京国立博物馆的中国画藏品主要是上野精一捐赠的。此外,藤井有邻馆、澄怀堂文库、静嘉堂文库、大和文华馆、出光美术馆都有大量私人捐赠的中国书画……经过近半个多世纪的整理和完善,中国书画于日本各大美术机构落户安家。其中,众多作品被定为日本“文化财”、“重要文化财”和“国宝”。日本藏家在国际市场上购买各国艺术精品,建构起国际一流的世界级美术馆。

另外,日本对流落海外的中国画进行了系统的整理、研究,构筑了领先世界的中国美术史理论体系,呈现出了极为全面的海外藏中国书画。铃木敬教授毕其一生,编撰了5卷本《中国绘画总合图录》,收录流落世界各地的中国画7000多件;户田祯佑、小川裕充在1999年—2000年期间主编《中国绘画总合图录》续编,这一浩繁的工程一直持续至今。

目前,日本藏中国书画已经形成一定的数量和规模,但他们收藏的中国书画是有偏颇的,这些作品在传统中国文人的收藏之外,构筑了另一类收藏体系,使那一部分被文人收藏家排除在外的中国书画得以保存,二者形成了奇妙的互动,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书画的面貌,使我们能够从更为广泛的角度审视中国画。正如美国著名美术史家高居翰(James Cahill)所言:“我们应该对过去的中日鉴藏家表示由衷的感谢,因为不论身处何时何地,他们依照彼此差异悬殊的趣味和信条,为我们保存了如此丰富、品类各异的中国绘画。”

中国书画在世界各地落地生根,客观上推动了中国书画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正如已故国学大师季羡林所说:“中国美术品到任何地方都不会变成外国的。中国美术品首先是中国的,其次才是全人类的文化瑰宝。”

回流热潮与暗涌

但是,近年来,由于主客观的原因,藏于日本私人之手的书画作品开始回流,频频出现在各大拍卖场上,取得高价,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日本藏中国书画之所以出现回流,一是因为日本经济不景气,导致艺术品市场降温。“二战”后,日本并没有形成像纽约、伦敦那样的世界性艺术品交易中心,市场消化能力有限。近年来,中国大陆对艺术品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各大拍卖公司积极在日本征集拍品,设立办事处和代理机构,为回流书画提供了价值提升的空间。

另一方面,从日本藏家来说,从20世纪初到现在,日本的中国画收藏经历多次换代,虽然具有悠久的收藏传统,但目前日本的主力藏家与他们父辈收藏的喜好已经有所不同,而日本的住房形式和生活方式也发生改变,这些都导致书画的实用性和审美价值减弱,中国画收藏出现断代的现象。

回流虽然是中国艺术品不可逆转的趋势,但是,目前从日本回流的中国书画中,伪作、赝品数量尤其多。这些伪作、赝品来源已久。在宋元时期,很多职业画家托名家之名,制造伪作,或者将类似的作品篡改作者,传至日本。明清时期,流行在品质上乘的无名画作上添写题款、钤盖印章,伪托宋元绘画,这些作品也有很多流落至日本。而日本藏家也将一部分日本画家仿宋元画的作品命名为宋元画作,很多作伪者趁虚而入,制作伪作。20世纪初流落到日本的书画中也掺杂了众多伪作赝品。

古代书画不可再生、存世稀有,保证了其身价的稳定性,那些流存海外的古代书画精品的回流,满足了中国藏家对书画精品市场的需求。然而,大量著名的宋元绘画已经成为公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真正能够回流的精品并不多,仅占回流文物的5%至10%。而国内藏家的盲目性也导致海外回流文物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在回流热潮中,辨真别伪,客观理性地看待回流书画才是正确的态度。

1  2  


下一页《竹石鸳鸯图》:点燃南方拍场「亿」把火上一页赵光星与他的泰山奇石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收藏投资导刊第十六期
· 2011年艺术市场10大猜想
· 董国强:内地拍卖公司具有国际巨头不及的优势
· 辽金元时期铜镜
· 王叔晖创作《西厢记》的那些日子
· 赵光星与他的泰山奇石
· 东传与归来的中国书画——由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笔墨精神」说书画回流
· 《竹石鸳鸯图》:点燃南方拍场「亿」把火
· 近期新邮降温  彩币陷入阴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