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宝”之一的墨,既有集书画、镌刻、造型艺术为一体的外观,又有百年如石,一点如漆,宜书宜画的功能,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在中国人的理念中,墨是文人情结的体现,以墨言志、以墨抒情、以墨咏怀,墨诠释着文人气息和高雅情趣,因而千百年来备受文人雅士喜爱,以至墨也成为一大玩好,自古便有“紫金不换,名墨难求”的说法。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现在很少有人用毛笔了,更少见把墨锭慢慢磨开,墨香四溢的那般雅韵。作为文房用具的墨,如今已成为藏家之珍宝。上海收藏家王毅便是当今国内古墨收藏领域的集大成者,20多年来痴情于墨的收藏,致力于中华墨文化的研究及推广。如今,王毅已收藏有上自宋明、下至现当代各个时期、各种类型的墨1500余锭,重点收藏清代“四大墨家”(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胡开文)监造墨及御墨,历代名人(包括文化名人、书画家、官员士大夫等)自用墨、礼品墨,及反映辛亥革命、解放运动、抗美援朝等时代特征或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墨,并著有《中国墨文化大观》、《古墨》等书。 王毅生于书香门第,从小临帖习字、饱读诗书,文房四宝常伴其左右,中学毕业后插队到上海郊区,上世纪80年代初回到上海。那年中秋,王毅看望外婆中意外得到赠与的几锭文革后退回的清代徽墨。王毅对这些做工精细、墨质上乘的古墨爱不释手,从此与墨结下不解之缘,痴迷于墨的收藏。20多年间,足迹遍布上海、北京、广州等各大城市的古玩市场、文物商店、拍卖会场及徽墨制作地,安徽歙县、休宁、黄山等地,还经常“上山下乡”去寻觅古墨珍品。 1990年冬,王毅利用出差的机会,去了北京琉璃厂古玩市场,他踟躇于摊位中,一锭墨引起他的注意。墨的正面写有“饮冰室用墨”,背面写有“曹素功督造 辛酉四月”字样,两面文字皆用金泥填制,熠熠生辉。原来此墨竟是梁启超的自用墨,王毅便向卖主询价。没想到卖主开价就是一千元,并不肯还价,这可难住了身上仅剩不到两百元的王毅。为了收藏到这件珍贵的古墨,王毅毅然将身穿的新皮夹克和随身带的手表作为抵押,换到这锭墨。十多年后,当王毅得知天津市政府恢复修缮了梁启超故居和饮冰室书斋,将其辟为天津梁启超纪念馆,便在开馆之际,将此墨及一批与梁启超有关的珍贵文物捐赠给了梁启超纪念馆,以供研究。 在王毅的众多藏品中,有一锭蔡锷的自用墨非常珍贵。王毅回忆说,这锭墨是他2003年去昆明旅游时意外购得。那天,在游玩之余,王毅习惯性地到当地一处古玩市场闲逛,发现有一摊位摆放了许多少数民族使用过的杂件,这引起了王毅的兴趣。在林林总总的物品中,一锭墨引起了王毅的注意,墨的正面镌刻隶书“松坡自制”四字,背面刻隶书“宝庆蔡氏珍藏”六字,侧款书写“徽州胡开文按易水法制”,字体和四面边框装饰图案均用金泥填制。凭借多年的知识积累,经过仔细辨认,王毅判断此墨为蔡锷自用墨,当即买下。回沪后,又请专家对墨质、字迹等进行分析鉴定,最终断定此墨为胡开文墨庄制、蔡锷亲笔隶书的蔡锷自用墨。王毅介绍说,蔡锷将军病逝于日本,年仅34岁,其生前遗物不多,仅留下指挥刀、数锭自用墨及随身衣物等,由好友蒋百里带回国。此墨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且制作精美又是蔡锷亲笔,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王毅说,他的收藏事业能取得今天的成就,要感谢不少藏家、前辈对他的支持和帮助。“我在收藏墨的同时,也在不断研究墨文化,经常在各类报刊上发表文章,并在社会上引起一定反响,很多人开始知道我对墨的爱好,对墨文化研究的执着。在我的藏品中,有一部分是藏友、前辈相赠。著名藏书家高吹万先生的后裔高锌先生就曾将家藏的十锭清代古墨悉数赠与我,荣君立女士也曾将其夫汪亚尘先生生前珍藏的清代道光年间的名墨托人转交给我。更有一些素不相识的热心藏友或邮寄、或登门拜访,送来锭锭良墨,丰富了我的收藏,使我获益匪浅。” 如今,王毅已逐渐放缓了收藏的脚步,将更多精力用于对古墨的研究及墨文化的推广。他说,“墨是文人书画创作必用的消耗品,极易损坏,因而存世量相对较少,近年来,随着艺术品市场的迅猛发展,即便是墨这样的小众收藏品,价位也是倍增,且赝品充斥市场,良墨难求。现在我去古玩市场,主要是为了及时了解新的仿制手段及赝品仿制的程度,好的墨大多都已被博物馆和国内外藏墨家收藏了。”对于想要涉足古墨收藏的朋友,王毅建议,可以先从较有时代价值的现代墨入手,循序渐进。 为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王毅准备在明年10月举办《辛亥革命与孙中山纪念墨展》,展览将展出与辛亥革命及孙中山有关的各类纪念墨,目前正在积极筹备。王毅认为,收藏不能仅仅只是孤芳自赏,更要为社会服务,他希望通过墨这样一个文化载体,反映那段风云历史。王毅说,他的两本新著《文人墨》及《中华徽墨》也将于明年正式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