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现场表演艺术公司所面临的需求和成本情况。该图再现了第6章中所阐述的平均总成本和边际成本曲线。平均固定成本在这里没有被单独列出来。因为AFC=ATC-AVC,所以该成本可以由两条曲线的垂直距离表示出来。在图6—1中,成本曲线对应着横轴上作为数量度量的演出场次。 在图7—1中,演出场次乘以了剧院的容纳量,因此,横轴现在度量的是可出售座位的数量,它随着演出场次的增加而向右侧增加。例如,假设剧院可以容纳1 000个观众,那么一场表演=1 000个座位,五场演出=5 000座位,依此类推。因此,这里的成本是以每个可售座位为单位来衡量的,而非以每场演出为单位。这并不会影响曲线的形状,只是增加了其在纵轴上的高度,因为现在是用美元来进行衡量。这种数量标准的优点是,由于消费者需求是使用每个座位的票价表示的 ,就使我们能够在成本曲线图中同时绘制出需求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这两条曲线在图7—1中分别以曲线D和MR表示。(边际收益的概念我们已经在第5章中进行了解释。) 图7—1某家经营戏剧的企业的价格与产出决定 这里应当注意一下门票的需求曲线,它说明了在任一既定的价格水平下,售出的座位数量。为了论证售出的座位数量与可出售的座位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可以转化为某个固定比例的演出场次,我们需要增加一项假设,即剧院每场演出的门票都会全部售出(无论如何都要售完最后一张门票)。这一假设或许有些不切实际,但如果不这样做,就无法确定所描述的模型中的演出周期。在这一假设下,我们就可以把演出场次,演出周期的时间长短,或总参与人数作为数量等级的衡量尺度。 索思比和威瑟斯运用了一种不同的分析方法。他们选用了在某种既定产品的寿命期内,所售出的实际座位数来充当数量的衡量尺度。这样做的一个优点就是,不必假设剧院的门票每次都是售空的。事实上,不难相信,索思比和威瑟斯假定了每场演出的上座情况在演出周期趋于结束的过程中是不断下降的,这样,如果每场演出的成本是不变的,每个售出的座位的成本就是上升的。这种情况使他们得到了一条向右上方倾斜非水平的边际成本曲线,正如制造业或农业公司的边际收益曲线一样。参见同上,第17页;以及C D Throsby,“Production and Cost Relationships in the Supply of Performing Arts Services”,在K A Tucker编著的《Economics of the Australian Service Sector》(London:CroomHelm,1997年)中,第414页—第432页,引证在第418页和第425页。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向上倾斜并不是由于传统情况中的产品收益递减,而是由需求方面因素的变化而引起的生产条件改变的结果。因此,在索思比和威瑟斯的模型中,单位成本是由需求与供给条件共同决定的,这有悖于微观经济分析中对为供求进行独立的解释说明的惯例。我们选择可出售的座位数而非已售出的座位数作为产量的单位,是为了避免混淆需求和供给因素,从而使分析保持明确与清晰。参见Mark Lange,James Bullard,William Luksetich和Philip Jacobs等人在“Cost Functions for Symphony Orchestras”一文中对Throsby和Withers程序的反对意见,该文章刊登在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 9,第2期(1985年12月):第71页—第85页,引证在第73页—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