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价格,产量以及商业剧院的利润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9-15 13:44:50 |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首先我们假定,所讨论的公司正在为百老汇剧院制作一部演出作品。公司的目标就是,在价格—产量的最佳结合点下生产这件作品,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此时“产量”等于已售出的座位数,也等于演出周期。这些可能的结合点都位于该公司演出的需求曲线上。

哪个点上的利润是最大的呢?答案就是,公司应该选择这样的价格进行生产:在该价格水平下,最后售出的一单位产品所带来的收益与生产该单位产品消耗的成本是相等的。从专业角度来讲,它意味着产量应当在这样的水平点上:多售出一张门票所获得的边际收益正好等于多为一名观众提供演出所耗费的边际成本。

MC与MR曲线交于G点,该点上售出的座位数为Q1。我们可以看到,该点的产出实现了利润最大化,推证如下:在G点左侧,MR曲线位于MC曲线之上,意味着增加销量所带来的收益大于其耗费的成本,从而利润是上升的;在G点右侧,MC在MR曲线之上,意味着增加销量带来的成本高于利润,从而利润是下降的。因此G点的利润是最大的。从G点向上垂直移动到需求曲线上,我们可以看到,在P1的价格水平下能够售出Q1个座位,正如E点所示。因此,实现这一作品的利润最大化的价格和产量分别为P1和Q1。

当产量为Q1时,每个座位的平均总成本为ATC1,如点H所示。从而每个座位的利润为P1-ATC1,而总利润为(P1-ATC1)Q1,或者为矩形P1EHATC1的面积。我们可以将表演作品称为“成功的演出”。公众对于门票的购买欲望非常强烈,以致需求曲线的位置远高于ATC曲线,从而提供了一定数量的可能产出,使演出不仅能够收回成本,同时还可以获得利润。如果公众对演出的兴趣非常淡,那么在任何价格—产量结合水平上,需求曲线都会位于ATC曲线之下,我们将这种情况称为“失败的演出”,因为这时对于制作商来说,没有一个价格水平能够使其售出足够多的门票,以达到收支相抵,更不用说盈利了。

表演艺术是经济学家所称的成本递减产业的一个例子。当产量随时间的增加不断扩大时,每个座位的成本是不断下降的,因为作品上演的固定成本会被数量越来越多的表演分摊。因此,在商业部门中,演出的周期越长,财务状况就越好。(正如我们在下一节中,对非营利部门的类似成功情况进行的分析。)

我们在对百老汇剧目上演的分析表明,一旦演出场次低于Q1所代表的可售座位数量时,该剧目就会停止上演。然而,这一结论存在一个假设基础,即在剧目的演出期间,其价格始终保持在单一水平上(或更实际一些,是保持在一定的价格幅度内)。事实上,制作商通过降价将演出周期在Q1的水平上加以延长,或许能够赚取更多的利润。当以P1的门票价格达到了Q1的产量时,该作品就收回了其固定成本,并取得了利润。新增产量的追加成本仅为MC1。如果制造商在出售额外的座位时,能够把价格降到P1以下,并使其保持在MC1以上,同样可以获得利润。以“购买两张门票即可享受半价”或其他价格优惠安排来延长演出周期,能够赚取利润。这是一种在一定时间段内的价格歧视。同其他形式的价格歧视一样(例如,将飞机上的座位分为头等舱和经济舱,以收取不同的费用),这是根据观众的不同需求实行区别售票,从而增加公司利润的一种方法。

下一页非营利部门的价格和产量上一页一个现场表演艺术公司的模型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艺术文化经济学》 第二部分